疾管署宣布,国内今出现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个案,个案是1名本国籍70多岁男子,曾有东南亚旅游史,入境后出现发烧、骨头痛等症状后确诊,为今年首例。
该男子今年9月中下旬与妻子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柬埔寨旅游,9月24日自柬埔寨入境于自宅检疫,同日陆续出现发烧、骨头痛、肌肉酸痛及四肢出现红疹等症状。
男子就医后,因新冠肺炎PCR检验及登革热NS1筛检均为阴性而再次就医,经血清检验屈公病阳性确诊。男子的妻子及1名同住家人均无疑似症状。目前男子已无发烧等不适症状,将持续监测至10月20日。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我国自2007年10月将屈公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以来,累计233例确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212例;境外移入病例中,9成个案感染地为东南亚,以缅甸(70例)为多,其次为印尼(62例)及菲律宾(28例)。
庄人祥表示,根据统计,2019年是屈公病案例数较多的1年,全年共有116例,其中本土21例、境外移入95例,其他年份大概都是1~20几例境外移入个案,另2020年有3例境外移入个案、2021年则有1例。
国际屈公病今年疫情上升,邻近的东南亚、南亚多国包括菲律宾、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疫情持续上升,并高于去年同期。另美洲地区疫情持续,累计报告超过23万例,以南美洲巴西逾22万例报告数为多,已为去年同期1.9倍,瓜地马拉、巴拉圭等疫情亦严峻。
屈公病与登革热相同,都是藉由带病毒的白线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潜伏期2至12天,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为病毒血症期(可传染期)。屈公病感染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手腕和脚踝)、头痛、噁心、呕吐、疲倦、肌肉疼痛,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皮疹,大多数患者约在7至10天内可康復。
疾管署呼吁,计划前往东南亚等屈公病流行地区的民眾,应做好防蚊措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政府机关核可,含敌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药剂,并居住在有纱门、纱窗的房舍。入境臺湾或居家检疫期间,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主动通报卫生单位安排就医,就医时请告知TOCC(旅游史、职业史、接触史、群聚史)等,以利及早通报、诊断及治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