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刚过30,正值事业衝刺期的瑄瑄(化名),长期受久咳不癒、胸闷等现象所扰,尤其在清晨时,常因突然喘不过气而惊醒,睡眠品质大受影响,就医才发现自己有「气喘」问题,需规律用药控制病情。然而,瑄瑄因工作行程繁忙,只要症状好转至不影响生活,就常会忘记用药。
某日夜间她气喘急性发作,因喘得相当厉害,紧急送医时已出现呼吸衰竭,所幸在医护人员及时插管治疗后,成功救回一命。佳里奇美医院内科部副部长暨胸腔内科主治医师廖光明提醒,气喘患者病情若无妥善控制,呼吸道会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一旦接触到过敏原,或碰上天气转变、呼吸道感染等不可抗力因素,都有可能引发气喘急性发作,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十人中即一人 气喘成最常见慢性病
近年来,台湾气喘盛行率不断上升, 2018年出版之《台湾成人气喘临床照护指引》中提到,20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被诊断为气喘的比例为15.7%;成年人也有10.57% 。而气喘总人口中,更有约3-5%为死亡率较高之「严重气喘」 ,廖光明医师说:「严重气喘患者,即便使用高剂量吸入型类固醇及支气管扩张剂,病情也未必可获控制,须再接受进一步治疗。」
●严重气喘非单一因素造成 生物制剂助对症下药
严重气喘本身异质性(heterogeneity)高,虽同为严重气喘,但患者病因与适合的治疗方式皆不尽相同。除了一般气喘患者因未遵从医嘱用药,导致呼吸道产生重塑(airway remodeling)、纤维化,进而恶化成严重气喘之外;另有一类患者是因血液中嗜伊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过多所致。
嗜伊酸性白血球与过敏发炎反应相关,当人体肺部表皮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第二型发炎反应,便会活化嗜伊酸性白血球、使其增生,引发气喘急性发作。廖光明医师指出,过去这类患者除吸入型类固醇及支气管扩张剂之外,常需同时搭配使用剂量较高之口服类固醇,长期下来,可能导致水牛肩、月亮脸等副作用。
所幸医学发展持续进步,生物制剂的出现,让临床上治疗气喘的武器选择更加多元,也可协助患者减少口服类固醇的用量。廖光明医师表示,「若能确实找出适合的患者来接受生物制剂治疗,通常只要每个月打一次针,症状都能大获改善」。
文章来源:本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