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飕飕,就连待在房间都依旧危机四伏!医师透露,若是室温过低,人体长时间处于耗氧量过多的状态下,恐怕会缓慢、无意识的猝死,但房间温度太高也不行,室内外温度相差5℃以上时,由于血管容易剧烈收缩,急性脑中风机率会增加4倍,建议室温最好维持在18~20℃左右。

根据台湾睡眠医学会与阳明大学的共同研究,10名健康年轻男性在16℃较冷环境下,血压升高到约130mmHg,相比23℃环境的120mmHg,两种环境血压相差约10单位。睡觉时差别更大,若在23℃环境下睡着,只有醒来当下血压上升;但若在较冷的16℃环境入睡,最后一次做梦加上醒来时,血压共上升2次。

国泰医院心血管中心医师苏彦伯表示,研究发现,气温低会增加血压、血液黏稠度和心臟的负荷,使血液中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上升,也会造成血液浓缩、发炎反应而容易引起血栓。当气温介于摄氏11~15℃时,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的相对危险性是摄氏22~23℃时的1.31倍,气温每低1℃,未来一个月内罹患心肌梗塞的机会增加2%。

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则表示,气温骤降时要记得替「房间保暖」,他认为房间内太冷,猝死风险就会一直存在,一直待在过冷的房间内,很可能会缓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因为室温过低时,身体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会使人的身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严重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而猝死。

黄轩说,日本研究显示,如果房间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压就会上升高8.2 mmHg,而当人正处于睡眠中时,心臟若一时负荷不来,就可能引发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当房间温度每下降1°C,猝死的机会就会增加5.6%。

但室内温度并非愈高愈好,黄轩建议,室温应保持在18~20℃左右,因为根据美国研究发现,室内外温差若超过5℃,就算是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病史、60岁以下族群,急性脑中风风险也会增加4倍,主要是血管会过于剧烈收缩。

所以当室温低于20℃时才需要使用电暖器,黄轩说,建议把电暖器放置在窗户旁边,这样冷空气吹进来时就会变暖,比较能维持长时间的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风扇,因为暖炉的热空气会上升,只要把电风扇对着天花板吹,让堆积的热空气散开,房间的温度才会均匀。

苏彦伯则提醒,进出温差较大的环境时都要注意保暖,除了外套、围巾、帽子之外,其实也要小心脸部保暖,「国外有许多类似案例,只因为脸部吹到冷风,就刺激全身交感神经,进而导致血压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所以当气温非常低时,尽量别出门,如果真要外出,全身包紧紧之余,也记得戴上口罩,防疫又能保暖。

#房间 #室温 #环境 #血压 #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