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为大肠癌高危险族群,曾接受一次大肠内视镜检查,但因息肉不大且仅1颗,就未多加理会;时隔数年再次检查,竟发现9颗大小不一的息肉,其中更有一颗已朝大肠癌方向发展。收治该名病患的北投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梁程超表示,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息肉有密切关系,当腺瘤超过1公分不处理,癌化机率将随时间而提升。他强调,大肠息肉发展初期未有明显症状,提醒50岁以上、肥胖、抽菸等8大高危险族群应尽早筛检。
医师梁程超藉由个案说明大肠癌筛检的重要性。他表示,一名40岁有抽菸习惯及大肠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过去曾接受一次大肠内视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仅1颗大小约0.7公分的腺瘤性息肉,让她觉得似乎不需特别面对。
梁程超接着表示,当时隔数年该女子再次检查,竟发现9颗大小不一的息肉,经切片病理化验后,其中有6颗息肉为具有癌化风险的管状腺瘤,尤其一颗大小约1公分的管状腺瘤合併细胞分化不良表现,代表该病灶为「进行性腺瘤」,已朝大肠癌方向发展。
梁程超说明,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息肉关系密切,高达95%都是由息肉发展而来,一般又以管状腺瘤最常见。他指出,当腺瘤超过1公分不处理,癌化机率将随时间逐渐攀升。
梁程超示警,大部分的大肠息肉与大肠癌发展初期相同,就是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他特别呼吁,若为50岁以上、肥胖、抽菸、饮酒、饮食较精致、爱吃高油脂食物或加工肉品、有大肠癌家族病史者或是曾有溃疡性大肠炎或克隆氏症,都属于高危险族群,应提早安排大肠镜检查。
最后,梁程超提醒,从腺瘤性息肉进展到大肠癌的时间约5~10年,若能提前检查出肠内息肉的生长,并在其演变成肿瘤前切除,就能有效预防大肠癌。
大肠癌已连续15年蝉联国人新发癌症人数之首,据最新统计,民国109年国内大肠癌发生人数1万6829人、死亡人数超过6千人。由于大肠癌早期几乎无症状,国健署针对年满50岁至未满75岁的民眾,提供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若筛检结果为异常者,最好进一步做大肠镜检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