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换季,早晚温差愈来愈大,鼻过敏就医人数也节节上升,医师表示至少增加3成,若过敏病况失控,加上感冒不断、病毒连番攻击,就可能演变为慢性鼻窦炎。林口长庚最新研究显示,若慢性鼻窦炎合併有鼻息肉,手术预后较差且难以控制,甚至有患者歷经5次手术,鼻息肉仍不断復发,建议採个人化医疗,或採取生物制剂治疗,较能有效改善。
鼻窦炎治疗后症状仍持续超过12周,就可定义为慢性鼻窦炎。林口长庚研究团队结合儿童感染科邱政洵副院长、免疫及鼻科黄建嘉及吴佩雯医师,合作探讨青少年慢性鼻窦炎併鼻息肉之发炎免疫机转,研究回溯性探讨过去15年于林口长庚医院进行鼻窦内视镜手术的146位青少年病患,平均年龄15岁左右,因息肉復发而需再次手术的机率约为15%。
就读国二的张同学,从小就有鼻过敏问题,症状时好时坏,上国中后不但鼻塞越来越严重,还合併有脓鼻涕、头痛、闻不到味道及咳嗽等症状,学习成效愈趋低落。经过多次就医、检查,林口长庚医师诊断是慢性鼻窦炎合併鼻息肉。由于鼻息肉及鼻蓄脓已塞满整个鼻腔与鼻窦,一年前接受鼻内视镜导航微创手术,顺利将鼻息肉及鼻窦内发炎病灶清除,但最近息肉又再次復发。
吴佩雯指出,近年欧美学界将慢性鼻窦炎依生理机转区分为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发炎反应,其中第二型辅助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激素主导的慢性鼻窦炎最难控制,病患大多会出现广泛的鼻息肉而阻塞呼吸,也有不少病患合併有气喘等下呼吸道疾病。目前慢性鼻窦炎合併鼻息肉的药物治疗,以类固醇鼻喷剂为主,再搭配鼻腔等张或高张食盐水冲洗,吴佩雯表示。若治疗效果不佳,则会考虑鼻窦内视镜手术去除息肉或发炎黏膜。
其中,第二型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极高机率会面临息肉再度復发,许多人甚至从青少年起反覆接受3-5次手术,直至成年,仍饱受鼻病之苦。「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患者更需要被理解及关怀,可能因注意力不足、缺课而阻碍学习,因此临床上,可强化术前及术后的追踪治疗:积极控制过敏性鼻炎、适当时机手术介入、规律鼻腔冲洗及类固醇鼻喷剂使用。」吴佩雯解释。
林口长庚团队的这项研究也已发表于2023年6月顶级耳鼻喉科国际期刊《鼻科学(Rhinology)》,「在确认为第二型发炎反应后,选择适当的病患予以生物制剂治疗,强化第二型发炎反应的控制,应是更佳的治疗指引。」
至于日常保养,吴佩雯建议慢性鼻窦炎患者多摄取水分帮助稀释黏液,但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饮料,也可在鼻根处敷温热毛巾或洗热水澡,增加鼻腔湿度,缓解疼痛。睡觉时抬高头部,也可帮助黏液排出,缓解鼻塞。
更多 CTWANT 报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