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茶室」案检验结果出炉,为台湾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食药署指出,米酵菌酸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在22~23度、中性pH值中迅速增值,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包括印尼、莫三比克、中国大陆都曾出现中毒事件。
卫福部公布,截至今日下午,「宝林茶室」通报的食物中毒个案共累计18人,其中2人死亡、5人在加护病房、1人在一般病房、10人已返家休养。食药署长吴秀梅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种罕见毒素,由唐苍蒲伯克氏菌产生,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
1895年,印尼首次爆出与米酵菌酸中毒相关的死亡事件,原因出在民眾食用了tempebongkrek(发酵椰子浆制成的传统食品);2015年,莫三比克有民眾因饮用栗酒(酵玉米粉饮料),导致中毒;2020年,中国大陆也出现民眾食用酸汤子(玉米发酵食品)而中毒的事件。
食药署提醒,在摄氏温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中,米酵菌酸会迅增殖,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民眾若食用含米酵菌酸的食品,会影响肝臟、肾臟,引起精神不振、头晕、嗜睡、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更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民眾切勿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