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崑曲推向巅峰的《牡丹亭》,落莫百余年后,不经意间的因缘,水袖与眼波流转再度重回舞台,全球近500场的演出,吸引80万观眾为之鼓掌叫好,耐人寻味的是,年青学子竟占大多数,近乎奇蹟的金手指,就是人称「崑曲义工」的白先勇。
连续举办了10年的惠中寺「未来与希望」讲座,今年以【古˙今】为主题,5月31日邀请台湾文学巨擘,全方位文艺大师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的前世今生」为题,讲述崑曲起源及内涵,现场听眾共500多人,逾1100人于网路同步观看直播,总触及人数达6300余人。
白先勇致力崑曲艺术復兴,以此文化传承为使命。他指出,崑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600多年歷史,诸多表演戏曲中,崑曲创下的成就最高,亦是中国最高文化成就之一。虽说如此,但这项古老艺术还能感动现代人吗?白先勇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随着AI技术进步,文化认同更形重要。
白先勇与牡丹亭的因缘来自,九岁时不经意间看到梅兰芳表演的《游园惊梦》,它是牡丹亭中的一则,不知为何「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段曲子就印到脑中,随着年纪增长不断发酵,有如天命之手推着我走向崑曲,与它结下20年不解之缘。
《牡丹亭》讲述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是一部歌颂青春、爱情与生命的神话,媲美经典法文音乐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凄美爱情。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苏州崑剧院携手两岸文化及戏曲精英打造,目标为崑曲进校园,何以如此,白先勇坚定的说,没有年轻人的表演是没有前途的。
十物传情九相思,今年为青春版《牡丹亭》公演20周年,对崑曲热情不减,近乎痴迷的白先勇讚嘆道:「崑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以最美的形式表达最深的感情。《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剧作家汤显祖最好的作品。
崑曲发源于崑山,全盛时期为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中叶乾隆末年,崑曲堪为当时的国剧,康熙及乾隆也都爱好崑曲,后因慈禧喜欢京剧及政治经济转变,民国后走向没落。白先勇说,崑曲即使没落,但艺术价值及艺术成就并未稍减,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目的即在让崑曲重放光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