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惠中寺未来与希望讲座,6月3日邀请知名作家、节目主持人、旅行者、艺术策展人的谢哲青,以「永恒的凝望:那些安慰我的」为题与大家分享,透过艺术揭露生命的真相,运用文字语言忠实确切的表达自己。现场听眾及网路同步观看直播近1900人,总触及次数近9700人。

现场观眾及线上同步观看直播近1900人,总触及次数近9700人。(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现场观眾及线上同步观看直播近1900人,总触及次数近9700人。(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谢哲青以比利时超现实画家雷内‧马格利特的作品《光之帝国》作为开场,强调生活中的超现实感。他指出,这幅画中同时存在白天与黑夜两个不相容的景象,象徵着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或视而不见的事物。

回顾自己回台近20年的歷程,谢哲青从旅游业到媒体圈再到艺术界和文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真实。他将写作比喻为一块玻璃,可以放大聚焦事物,也可以矫正近视,文字的组合如同望远镜和显微镜,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此外,谢哲青分享他对于不同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包含卢西安・佛洛伊德的肖像画、杰夫·昆斯的《气球狗》作品、抽象艺术家马克.罗斯科画作、行动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等。他强调艺术能够让人感受到情感能量的流动,语言和艺术有其各自的边界,但是艺术在传播的过程还是需要语言文字的传达。

在旅途中每个触动心弦的当下,相伴的是诗词。谢哲青提及,走在新疆的塔克拉马干沙漠,心中浮起的是岑参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是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而在缅甸的茵莱湖畔,为驾船拍摄当地水上人家特殊的划船和捕鱼的方式,惊起成群的水鸟,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跃然纸上。年少时那些背诵过的诗词,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对古人的心境当下了然于心。

觉居法师 (右) 致赠讲座纪念照片给主讲人谢哲青(左) 。(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觉居法师 (右) 致赠讲座纪念照片给主讲人谢哲青(左) 。(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而现代的散文诗,又是以另一番的容顏呈现生命的样貌。谢哲青列举现代诗人商禽、西西、顾城的诗作,用不同的视角,颠覆传统的思维,文字又创造出另一种特殊的魅力。谢哲青指出,其实一段好的文字都可以称之为「诗」,它可以陪伴我们穿越沙漠、穿越困顿、穿越宇宙。

谢哲青表示,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相信某种真理存在世上,透过语言文字,去描述、捕捉它,「永恒的凝望」凝望的对象是文字,文学与诗是包罗万象的、宽容的,文字的力量可以让我们从容的驾驭想表达的事物,因此必须要认真透彻的对待我们所运用的语言文字。

#艺术 #惠中寺 #未来与希望讲座 #谢哲青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