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货币政策框架或将进入转型时刻。上周刚刚结束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人行行长潘功胜说,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旗下媒体《金融时报》24日更刊文指出,结合潘功胜提及内容,加上近期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让金融总量数据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大陆货币政策框架或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该文强调,当前大陆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品质发展,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要从传统的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这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可以更好发挥价格杠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也更符合经济高品质发展的要求。

文中更指出,近期有几个细节讯号不容忽视。第一是逐步淡化货币政策调控的数量仲介目标。过去,货币政策曾对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从当前大陆经济来看,在存量信贷中占比较大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旧动能信贷需求逐步下降,以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动能占比上升,但这些新动能的信贷需求与融资结构对信贷依赖度低、对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运用更多。

也就是说,货币信贷增长已不必再将关注重点放在数量增长上,也不必执着于「规模情结」,未来可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第二是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考虑明确以人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从这个角度看,有逐步淡化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

第三则点出人行买卖国债不是量化宽松。这点潘功胜也曾明确回应,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定位在基础货币投放管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货币政策 #调控 #框架 #数量 #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