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跃居国人十大癌症榜首,每5个癌症死亡病人当中,就有1人因肺癌丧命。《经济学人智库》近期发布一份台、日、韩最新肺癌防治评比,台湾在肺癌防治「政策优先性」、「公卫对策」优于日、韩,但在「药物可近性」则仅拿到中等,逊于日韩,形成国内想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阻碍。参与报告的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癌医中心分院院长杨志新直言,提供晚期病人必要治疗,与提升药物可近性不容忽略。
《经济学人智库》此份「台日韩肺癌防治评比」报告共访谈3位台湾临床专家,杨志新是其中之一。他指出,三国的十大癌症排行榜趋势雷同,都以乳癌、肺癌、大肠直肠癌居前三位,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最新统计显示,台湾的肺癌整体死亡率21.9%较日(14.2%)、韩(16.7%)为高。
杨志新说,台湾肺癌新发个案逾60%为晚期,以致病人五年存活率偏低,预后不佳,以台大医院为例,第一期肺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已突破90%,第二期为66.7%,相较于第四期的16.5%,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大幅提升其存活率和预后。
更重要的是,肺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期已经打破过去「个位数」的困境,治疗先进的国家目前已经可以达到13%至15%,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即时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
「难道台湾医师技术比人差?」杨志新强调,这次《经济学人智库》评比可发现,台湾赢在政策、防治措施、临床诊断与跨科别团队照护等项目,但药物可及性上,台湾对肺癌药物核准上市速度虽快,但健保给付时程较慢、且往往落后于国际治疗指引。
以台湾晚期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病人来说,杨志新说,适合标靶治疗的患者占最多,好消息是,健保10月起将放宽第三代EGFR基因突变标靶药物的给付规范,让更多过往用不到药的病人可以用药,医界十分乐见,但脚步还不够快。
杨志新指出,晚期肺腺癌病人当中,仍有高达4成患者因没有特定肿瘤基因突变而无法使用标靶药物,国际治疗指引已建议这些病人应优先接受免疫药物合併化疗,五年存活率才有机会翻倍,日、韩均已全面给付,但台湾设限重重,却仅针对PD-L1≥50%者,第一线给付免疫药物单用,且门槛很严格,病人须先歷经前两线化疗失败或不适合化疗等条件,才有机会用药,可获得给付者不到3%,突显药物可近性落后日、韩的现实。
杨志新说,赖清德总统就任后宣布2030年癌症死亡率要减少三分之一,相信对癌症治疗政策会带来正向改变,医界希望健保能在针对晚期肺腺癌的药物给付上,有机会追上日韩用药,才能真正实现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