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诉讼法覆议案上周遭立法院否决,政务委员林明昕抛出可提「预防性权利救济」的想法。法界更传出林明昕已找人送案。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15日排定专题报告「司法诉讼实务上关于预防性权利救济之适用」,据司法院专报内容指出,宪法诉讼法上未明文「以预防性权利救济作为审理之案件类型」,但宪诉法46条有规定「行政诉讼法之规定,除本法或审理规则别有规定外,与本法性质不相抵触者,准用之」。不过司法院也保留称,不便对具体个案表示意见。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15日排定专题报告「司法诉讼实务上关于预防性权利救济之适用」,邀集法务部、司法院报告及备询。
法务部报告内容指称,由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非本部主管之法规,本部暨所属机关亦非适用上开法规做成裁判之机关,是相关条文之要件、涵摄范围以及在实务个案之具体适用,本部尊重司法院基于法规主管机关职权所作解释,以及法官于个案裁判时本于审判独立所为见解。
司法院则先解释「预防性权利救济」在民事诉讼法、家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的适用。接着谈到宪法诉讼法部分,司法院则说,就本案诉讼而言,以预防性权利救济作为审理之案件类型,宪法诉讼法(下称宪诉法)尚无直接明文。
司法院表示,宪诉法第46规定,「行政诉讼法之规定,除本法或审理规则别有规定外,与本法性质不相抵触者,准用之。」从而除宪诉法或宪法法庭审理规则已有规定外,宪法法庭审理案件时,得于性质不相抵触范围内,准用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
司法院也说,至于具体个案中,行政诉讼法有关预防性权利救济之规定有无与宪诉法性质抵触,抑或是否准用、如何准用,以及准用之范围等,倶属宪法法庭之审判事项。
至于暂时权利保护部分,大法官依据宪法执掌解释宪法及宪法审判之权限,为确保其作成解释或裁判结果之实效性,宪诉法设有「暂时处分」之保全制度,于第43条第1项明定其要件:「声请案件繫属中,宪法法庭为避免宪法所保障之权利或公益遭受难以回復之重大损害,且有急迫必要性,而无其他手段可资防免时,得依声请或依职权,就案件相关之争议、法规范之适用或原因案件裁判之执行等事项,为暂时处分之裁定。」
司法院指出,暂时处分裁定具有定暂时法律状态之效果,且影响重大,个案是否符合宪诉法所定要件而得为暂时处分之裁定,以及宪法法庭依本院释字第585号解释意旨进行法益权衡结果,作成暂时处分之利益是否显然大于不作成之不利益等,均须由宪法法庭依具体事态判断。
司法院最后说,有关预防性权利救济于宪法诉讼程序之适用与实务运作,属审判事项,应由宪法法庭依具体个案审认决定。司法院不便对具体个案表示意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