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壅塞的原因除了护理师人力不足外,分级医疗制未落实,养成民眾「小病跑大医院」也是关键。CTWANT记者採访多家医院及医师,给出二大建议,一是搭起「区域医疗网」补强四级制的医疗破碎化与不连续,二是提高收费差异化,或医学中心就医需先自费、事后再申报健保等,使民眾不再小病跑大医院。
据卫福部整理今年春节以来的资料,急诊壅塞以医学中心为主,部分特定医院如林口长庚、台大、高雄长庚,持续超过100名急诊患者等待病床,其中7成以上患者不是急迫个案。也就是「小病跑大医院」或小病挂急诊,与健保制度上路的初衷「医疗分级制」,可说是背道而驰。
今年是健保开办第30年,2月22日举办的「健保30永续研讨会」也深究分级医疗议题。「健康台湾推动联盟」副召集人陈志鸿教授指出,1995年健保开办之初是延续公保的完全转诊制度、分级医疗,必须先在公保诊所看病,有问题才转诊到大医院。
但此一规划遭9家医学中心院长联名反对,当时的卫生署迫于压力取消强制转诊,最后取消健保完全转诊制度,所有人可自由地到任何医院看病,民眾就医方便,即使轻症也直接衝到医学中心,造成急诊壅塞。
奇美医院院长林宏荣表示,分级医疗应有完整的区域医疗网,让病人获得连续性照护。台湾各级医疗院所目前分为基层诊所、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医学中心四层级,建议应改分为医院、诊所二层级即可,由医学中心领导,强化区域内上转、下转机制,同时透过论人计酬支付方式,让医院负担病人整体医疗照护,给予一定点数,可望让病人获得连续性照护。
新光医院急诊室主任张志华说,台湾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分级医疗」,导致轻症无法下转、重症无法上转,病人卡住病床,病床的周转率低,急诊待床的人也就无法收住院,只能一直等待。
张志华分析,现行部分负担(门诊最多300元、急诊最多750元),对民眾来说是小钱,根本不痛不痒,不管轻重症都来大医院报到,因此他建议,从调整健保制度着手,例如提高收费差异化,看病先採取自费,民眾事后再拿医院的单据跟健保书申报核销,多一道关卡机制,就能减少民眾小病跑到大医院的习惯。
台大院长吴明贤则表示,日本分级医疗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世界第一,仅把医疗机构分成三类,病床超过20床为「病院」,低于20床为「一般诊所」,另独立出「齿科」,日本施行预约就诊,有「择院费」规定。如果初诊医师发现病情严重,会开具转诊单和介绍信,转到有能力处理的医院就诊。
若无介绍信,患者初诊也能去大型综合医院,但必须在原有的诊疗费再支付一笔「选定疗养费」(大约1600元台币左右),因此民眾多遵从就近诊疗原则。民眾不能直接到大医院就医,基层院所遇到问题时,会转介到大医院;而在大医院治疗完后,又会下转至一般诊所,属于双向转诊制度。
若是急诊,可以拨打119,随车医师分析后,可以直接送其前往医院,不须支付择院费,救护车转运服务也是免费。
吴明贤说,日本1961年即实施「国民强制保险制度」,曾经也经歷一段黑暗的「医疗崩坏」时期,但是透过设立良好符合人性诱因的制度、便利的双向转诊,且能确保医疗的质量,故多次在WHO发布的《全球医疗评估报告》中,摘下全龄健康和福祉的桂冠,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值得台湾借镜。
更多 CTWANT 报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