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交通友善区的搜寻结果,共11笔
臺北市从112年开始率先在大学里试办交通友善区,随后113年起,龙泉里、嘉兴里、华声里、古风里、乐康里、岩山里等各里也陆续响应。至此,交通局自113年开始正式推动以「里」为单位的行人友善区计画,透过臺北市全12区里干事工作会报,向各里宣传及推广,至今已经有35个里表达意愿,报名参加。
台中市议会26日市长施政总报告,多位议员轮番抨击,今年上半年行人交通死亡31人,较去年、前年同期增加,再度居全国第一,要求市府积极规画「行人友善区」,改善市民步行环境。交通局说明,已择定部分地区试办,会与地方沟通盼达共识;另今年上半年交通死亡下降人数及比例皆为六都最多。
台中市议会26日市长施政总报告,多位议员表示,今年上半年行人交通事故30日死亡人数31人,较去年、前年同期增加,再度居全国第一,要求积极规画「行人友善区」,改善市民步行环境。市长卢秀燕指出,需再加强也要努力,针对事故原因,行人违规是少数,驾驶人未遵守规则为大宗,另1月至6月行人死亡人数降低最多。
台北市去年为交通安全年,市府在大安区大学里完成全台首个「交通友善区」。台北市议员赵怡翔今指出,政策重点为在充斥飙车族的巷弄内减少车数,但上路至今,各分局针对巷弄超速取缔成效相当不一,3月有超过一半的分局没有任何取缔数,也有分局单月可达到80件,另外「行人优先区」从去年底上路至今,还没有执法配套,导致开单数为零,他直言「简直白设」。
台北市去年为交通安全年,打造首个交通友善区、拆除和平新生天桥等,交通局整合交通部、内政部相关法规,并整合相关交通改善措施经验,23日发布首版《台北市道路设计手册》,也是全国首部由城市自订的道路设计手册,盼能作为未来与民眾沟通的桥梁,降低沟通成本,与各界建立共识。
台北市长蒋万安把今年订为「交通安全年」,北市交通局26日表示,事故防制已有初步成效,整体行人、机车交通事故死伤人数,皆较去年同期及过去3年平均低10%至12%,并完成30处行穿线退缩和庇护岛工程、调整1477处行人专用或早开时相,居全国之冠,另在大安区完成大学里、龙泉里2处交通友善区、分于信义区和松山区打造北市首处行人优先区和通学区。
台北市长蒋万安2023年赴新加坡考察乐龄安全区,在北市大安区大学里首推动「交通友善区」,今年也陆续在大安区龙泉里推动行人友善区、信义区嘉兴里设置首个行人优先区,其中「波浪人行道」、「行人优先区限速20」都引起民眾有感讨论,希望能达到公私部门持续推动北市行人友善环境。
台北市今年在大安区大学里完成全台首个「交通友善区」,包含打造弯曲道路、缩减车道宽度等,而接下来也将继续打造交通友善区,目前已有龙泉里完成以外,也已分别在嘉兴里和民权国小周遭打造行人优先区和通学区,提升行人安全。
台北市天母棒球场前忠诚路与士东路口新绘标线引起网路关注,被称讚标线清楚、前卫又美观,就连台北市长蒋万安也给予高度肯定。台北市交工处表示,透过行车导引线、左转附加车道及行人庇护岛等标线设计,单纯化车辆及行人动线,提升安全性和顺畅度,先前也已有陆续改善路口包含北投圆环等,未来新设标线时也会以同样理念设计。
台北市交通局在大安区大学里规画全台首处「交通友善区」,目前已完成部分设施,包含入口意象、弯曲道路和减速丘。交通局1日表示,将把交通友善区成果供其他里参考,若有意愿施做交通友善区,可再量身订做。
立法院三读通过公路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及交通工程,应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台北市交通局长谢铭鸿指出,《公路法》有明文规定,代表行人友善又往前踏出一步,无障碍人行道是基本需求,而在条件适合的地方也可以尝试做行人徒步区,比如对交通不造成衝击的前提下,在商圈规画行人徒步区,对行人安全和区域发展都有助益,但部分商圈、地点因为店家有卸货需求,较难推动行人徒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