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光绪帝的搜寻结果,共26笔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近日户口被翻出,意外的是学歷仅「初中」,然而溥仪实际上的成就可不仅于此,不仅精通多国语言,12岁就能用文言文写帝王诏书,还有一对慧眼,可一眼鑑定宝物价值,并轻易看穿贗品。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2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在接受媒体採访时表示,用抗战歷史凝聚两岸共识,「两岸一家人」不只是口号,而是民族奋起的印记。对赖清德总统日前纪念古寧头战役76周年却避谈台湾光復,陈忠纯痛斥,「将抗中与抗日混淆,是对歷史的完全背叛。」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自幼入宫,最终成为傀儡皇帝,晚年则洗尽铅华,回归平凡。光绪34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旋即拥立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隔天慈禧亦在宫中逝世,然而登基大典上,幼帝哭闹不止,摄政王在龙椅下轻声安抚:「别哭,快完了。」这句平凡的话语,却彷佛为歷史下注,暗示大清王朝步入末路。
清朝末年的权力斗争,不仅消磨了国力,更直接断送了皇室血脉的延续,从同治帝、光绪帝,再到末代皇帝溥仪,三位帝王皆无后嗣,并非单纯巧合,而是权力纠葛下的悲剧。慈禧太后长年掌控后宫与朝政,刻意操弄婚姻、膳食甚至皇帝的私生活,使爱新觉罗家族的传承被生生掐断,皇权看似至高无上,却在宫廷秘辛与血脉阴影中逐步走向毁灭。
光绪帝虽名义上是大清皇帝,却长期受制于慈禧太后,无法掌握实权,即便他在西元1898年推行戊戌变法,也因慈禧掌控官僚与军权而无法落实;改革失败后,更被软禁于瀛台。事实上,光绪之所以不杀慈禧、夺回实权,主要面临三大现实困境,包括:违反孝道恐引发民心反感、官僚集团分裂造成政局动盪,以及列强可能干涉加剧国家危机。这三重压力,使他一生只能在束缚中挣扎。
同样是年幼登基,康熙皇帝少年时便果断擒下鳌拜,赢得朝野支持、稳固皇权;反观光绪皇帝,面对掌权多年的慈禧太后始终无力反击,改革梦碎、壮志难酬。两位少年天子命运悬殊,背后其实并非单靠个人能力可扭转,而是牵涉皇位正统、权力基础与朝局结构。
慈禧太后原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地位平平,却能在皇帝驾崩后翻身为大清实际掌权者,权倾朝野长达47年。她不是皇帝,却掌握比皇帝更大的实权,全凭手中三张王牌:恭亲王奕欣、傀儡皇帝光绪帝与果决手腕。从联合奕欣除掉顾命大臣、扶立年幼外甥为帝,到镇压变法势力软禁皇帝,慈禧步步为营、权术高明,彻底巩固自身地位,也为清朝埋下了衰败的伏笔。
清朝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下令将光绪皇帝最宠爱的珍妃投入紫禁城内的一口水井,结束她短暂而悲剧的一生。由于「珍妃井」井口狭小,仅有巴掌宽,引发世人质疑当年如何将人推入。事实上,原本井口并非如此窄小,后来因安全需求才被改建。珍妃之死,并非单纯情感纠葛,而是慈禧为维护权力、铲除异己所做的极端选择,也映照出清末宫廷中残酷无情的斗争现实。
台东县政府15日将台东天后宫后方2笔县有土地赠与庙方,并举办受赠仪式,县长饶庆铃表示,国防部军备局于1957年与庙方签约作为营舍使用,导致中断宗教用途,歷经多年努力,在县府及县议会协助并报请行政院同意后,终于实现歷史正义与信仰尊重的初衷。台东天后宫除感谢各界协助,表示未来将兴建后殿。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100多人仓皇逃亡,逃到山西太原时,先后有两个县令为慈禧奉上了热腾腾的麵条,不过下场却很不一样,一个升官加薪,另一个却人头落地。
清朝宫斗剧中有不少妃嫔为了上位,陷害其他后妃与皇子的桥段,但在歷史上并无实证,不过惊人的是,清朝皇子的死亡率真的很高,最主要有3个原因,分别是医疗不发达、早婚早育和近亲结婚。
清朝皇室会定期举办「选秀」活动,除了是皇帝或宗室王公选妻妾的途径,也会挑选入宫服侍的宫女,这些被选中的宫女,必须待到25岁才能出宫,但因为在古代已算高龄,想要嫁人并不容易,所以不少宫女会选择和太监过日子,甚至还有人被强迫指婚给太监。
北京故宫又名为紫禁城,至今保存完整,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的地方,眾多妃嫔也都在此生活着,而光绪皇帝时期的珍妃,传出是被慈禧太后害死在一口井里,不过随着北京故宫开放,不少人发现珍妃香消玉殒的那口井,井口大小只有巴掌大,根本容纳不了一个成人,慈禧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让珍妃溺死在这里?对此,大陆歷史学者曝光背后真相。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相当戏剧化,自幼被送进宫中,后来成了傀儡皇帝,最终洗尽铅华,做回普通人。光绪34年(西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后,慈禧太后随即拥立年仅2岁9个月大的溥仪继承大统,隔天慈禧便在宫中亡故,不过登基大典当天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意外预示大清即将灭亡。
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后妃犯错后被「打入冷宫」的情节,然而在大陆北京的紫禁城内,却找不到名为「冷宫」的宫殿,大陆导游房博指出,其实冷宫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泛指失宠妃嫔被贬后居住的地方。
或许就是在冥冥之中,赖清德被很多人戏称的「清德宗」绰号已愈发接近他的政治处境。歷史上的清德宗光绪帝,空有抱负,但上有慈禧的垂帘听政,还要面对外部列强的重压和内部各省诸侯的离心离德。
或许就是在冥冥之中,赖清德被很多人戏称的「清德宗」绰号已愈发接近他的政治处境。歷史上的清德宗光绪帝,空有抱负,但上有慈禧的垂帘听政,还要面对外部列强的重压和内部各省诸侯的离心离德。
「华国美学」近年广泛地被提及,而被冠上负面表徵的「华国美学建筑」又几乎与北方宫殿式建筑画上等号,何以庙埕甚至日本神社在台湾都不会被视为「威权」符号?文资学者萧文杰指出,是否融入在地人文与风土是关键。
一首诗词的吟唱,如果能透过一段自己喜爱的音乐旋律,自必妙趣横生,陶然自得。
近日一位大陆网红以爱国为名在圆明园粗暴骚扰日本游客,引起网民与媒体热议。虽然谴责这位网红的声音不少,但更多网民在讨论其动机时几无例外地翻出圆明园被掠夺与焚毁的歷史,并选择性地曲解部份史实来强化其仇外心理,这几乎是长期以来在政治或外交上与外国发生磨擦时的必然的现象。无怪乎许多受尊崇的学者与知识份子感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顶尖的政治、经济与科技大国,但是导致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的义和团幽灵似乎仍然盘据在神州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