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动作障碍的搜寻结果,共16

  • DBS手术 助巴金森氏症患者获新生

    DBS手术 助巴金森氏症患者获新生

     双和医院神经医疗团队日前成功改善一位巴金森氏症患者动作障碍困扰,透过实施深部脑刺激(DBS)晶片植入手术,帮助患者从重度僵硬、跌倒频繁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质。

  • 每剂破亿 健保给付罕病AADC 首波13人受惠

    每剂破亿 健保给付罕病AADC 首波13人受惠

     AADC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疾病,病童会出现严重动作障碍,平均寿命仅7岁,台湾发生率高于他国,每3万名新生儿就有1人。健保署共拟会21日通过,价格近亿元的AADC基因治疗将纳入给付,创下健保给付药物单价最高纪录,预估第一年将有13名病童受惠。

  • 身体像「拧毛巾」扭曲!深脑刺激手术助重获新生

    身体像「拧毛巾」扭曲!深脑刺激手术助重获新生

    今年将升大学的江同学,12岁时罹患严重肌张力不全,躯干肢体像「拧毛巾」般严重扭曲,站不直、难以行走,让正值青春期的他每天都筋疲力尽,「与世界格格不入,对未来充满恐惧」。2019年接受台大医院「双侧苍白球内侧核深脑刺激植入手术」,半年后恢復正常行走,彷佛重获新生。

  • 高龄驾驶害死行人「风险倍增」 学者指换照成效不彰

    高龄驾驶害死行人「风险倍增」 学者指换照成效不彰

    高龄驾驶事故频传,学者分析警政署2011至2023年共42.6万笔汽车事故,发现75岁以上高龄驾驶造成行人死亡的风险是年轻族群的2.44倍,数据更显示2017年实施高龄换照制度以来,75岁以上驾驶事故量并无显着下降。交通部公路局表示,正研拟考照、回训及换照等精进方案。据交通部长陈世凯日前宣布,最慢8月底前将公布方案内容。

  • 巴金森氏症早期10大徵兆 尽早就医

    巴金森氏症早期10大徵兆 尽早就医

     随着人口老化,台湾每年新增20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总数接近8万人。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状包括单侧肢体颤抖、关节僵硬、动作变慢、姿态前倾、步伐变小、面部表情僵硬、讲话小声、字迹变小、平衡变差和关节酸疼等,医师提醒,若出现2至3个徵兆,应立即就医检查。

  • 字越写越小是警讯!退休会计和巴金森氏症共处十逾年

    字越写越小是警讯!退休会计和巴金森氏症共处十逾年

    随着人口老化,台湾每年新增2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总数近8万人。今年68岁的丽玉姐过去担任会计工作,起初是开车时手转不过来,后来又发现自己的字越写越小,辗转确诊巴金森氏症,起初很怕别人知道,后来在家人支持下走出情绪低谷,积极用药还加入太极拳班,十多年来病情控制稳定,更被医师称讚是「模范病人」。

  • 7旬嬷短期失忆、昏厥 竟是罕见失智症上身 医揭2警讯

    7旬嬷短期失忆、昏厥 竟是罕见失智症上身 医揭2警讯

    随社会高龄化,失智症照顾与预防更重要。台中71岁黄阿嬷偶有时间感混乱、行走缓慢前兆,家人不以为意,但黄阿嬷近来频频「当机」,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甚至晕厥送急诊,才发现罹患罕见「多发性系统萎缩症」。医师17日提醒,民眾若发现亲人出现短期记忆力下降且生活功能失常,需提高警觉。

  • 脑性麻痹患者出现「帕金森症状」 基因检查揪罕见神经退化疾病

    脑性麻痹患者出现「帕金森症状」 基因检查揪罕见神经退化疾病

    新竹1名20岁脑性麻痹病患,最近1年以来,肌张力失调情形加重,引起手脚功能退步及无法单独行走,家长将他带至医院就医,医师透过基因检查,诊断为1种脑部铁质积聚之神经退化性疾病,目前治疗以药物症状控制及早期疗育与復健非药物治疗,盼改善病患生活品质。

  • 高龄死因30年对照 肺炎窜第3

    高龄死因30年对照 肺炎窜第3

     今天是重阳节,随着台湾明年即将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长者的死亡原因不容忽视。卫福部每年公布国人十大死因统计,迄今已是第30年,以最早的83年和最新的112年前后对比,威胁长者疾病恶性肿瘤持续高居首位,心臟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连年高居前5名外,值得注意的是,肺炎由第6位,上升到112年的第3位,而失智症、帕金森氏病也悄悄入榜,过去在15名之外,如今分别爬升到第11名和第14名。

  • 难治型癫痫占3成 手术有助控制

    难治型癫痫占3成 手术有助控制

     癫痫症是一种脑神经元反覆自发性异常放电的疾病,盛行率约介于1000分之5~10,以台湾人口换算,粗估全台约有20至30万名患者,其中7成可靠药物控制,3成则属于难治型癫痫。国内一名19岁男生,2岁就开始癫痫,曾最短30秒发作一次,即便吃了4~5种药,3个月还是会发作十几次,严重影响学业和生活,在三总神外团队评估手术介入下,如今重获新生。

  • 心室频脉、肌张力不全 医材纳健保

    心室频脉、肌张力不全 医材纳健保

     心室频脉患者因心跳过快,需仰赖心律去颤器的植入,预防猝死。若为静脉血管通路异常、体重过轻的小孩,都只能自费使用皮下植入式心臟去颤器,今年9月起,健保署将这项医材纳入给付,帮助患者省约95万。同时,收载了肌张力不全患者所需的充电式深层脑部刺激器,造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省下逾83万。这两项医材纳入给付后,健保署预计将新增7650万点支出,每年分别将有30、58人受惠。

  • 心室频脉、肌张力不全医材纳健保给付 每人省近90万

    心室频脉、肌张力不全医材纳健保给付 每人省近90万

    心室频脉患者因心跳过快,需仰赖心律去颤器的植入,预防猝死。若为静脉血管通路异常、体重过轻的小孩,都只能自费使用皮下植入式心臟去颤器,今年9月起,健保署将这项医材纳入给付,每组可省95万。同时,也收载了肌张力不全患者所需的充电式深层脑部刺激器,造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每组可省下逾83万。健保署挹注预算共约7650万点,每年分别将有30、58人受惠。

  • 神经医学突破!台大医学院发现颤抖症治疗契机

    神经医学突破!台大医学院发现颤抖症治疗契机

    原发性颤抖症盛行于高龄族群,为找出引起颤抖机制,并协助疾病诊断与治疗,在国科会脑科技专案计画及吴大猷先生纪念奖计画的支持下,台湾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团队发现颤抖症的核心机转,直指「颤抖」的本质,透过周期电刺激术干扰颤抖的频率,可缓解病患颤抖症状。相关系列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科学转译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清大教授孙玉珠获2024杰出女科学家最高荣誉 自谦:我不是学霸

    清大教授孙玉珠获2024杰出女科学家最高荣誉 自谦:我不是学霸

    2024年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于9日公布得主,由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长孙玉珠获得最高荣誉杰出奖,新秀奖则颁给台大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朱雪萍及中研院南部生物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刘明容。孙玉珠认为,自己不是学霸,只是一直相信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也呼吁女性一定要保持自信。

  • 深脑刺激奏效 巴金森病友可以下厨、织毛衣

    深脑刺激奏效 巴金森病友可以下厨、织毛衣

    57岁的庞小姐是巴金森氏症病友,因为手脚无法控制的抖动,让她生活起居都得靠家人和看护协助。儘管药物是第一线治疗方式,但她一吃药就吐,根本没办法好好治疗。在先生鼓励下,她在4年前接受脑深部电击刺激术(DBS),现在她不仅可以出门买菜下厨,连精细的打毛衣、织帽子等动作也不是问题。

  • 脖子歪斜、疼痛 当心斜颈症警讯

     脖子一转就痛,只能歪头,小心是斜颈症惹祸!金马影帝李康生20岁时罹患斜颈症,后来症状好转,却在45岁中风后旧疾復发,10年来饱受斜颈症之苦,不仅吃饭、骑车不便,甚至连走路还一度习惯手扶着头部,前后看了至少50位医师,近年经过积极復健及肉毒杆菌素治疗后,症状好转,终于不再紧绷疼痛。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