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早开时相的搜寻结果,共63笔
苗栗县警察局为强化民眾交通安全观念,创新推出「会发光的迷你红绿灯」,将传统静态宣导品升级为可实际发光、可互动的交通安全小物,以趣味互动方式深化民眾对「红灯停、绿灯行」的守法意识,让交通安全宣导更「亮眼」、更贴近生活。
依据交通部道安资料显示,基隆市(113年)在交通事故每十万人死伤人数为本岛第二低(次优),114 年1至4月交通事故每十万人死伤381人为本岛最低(最优);另113年行人每十万人死伤人数列全国倒数第二(次差),114年1至4月行人每十万人死伤31人列全国倒数第六(进步四名),显示基隆市推动「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畅专案」等政策奏效,车祸事故伤亡件数持续降低。另依据警察局统计迄114年7月24日止,行人事故较去年同期减少80件(-36%),每十万人死伤人数仅39.3人,预估全国排名会持续跃进。
交通部全国交通事故数据今年1至3月每10万人死伤人数排名,基隆市在全国排名第2低,但每10万人行人死伤人数却是全国第2高,不过,统计至4月后进步至全国第6高。基隆市警察局指出,基隆推动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畅专案,今年1月至7月24日行人事故较去年同期减少80件,降幅高达36%,此外,经市府盘点将增设139处行穿线,提供行人更多保障,预计今年排名将再进步。
交通部全国交通事故数据今年1至3月每10万人(不分类型)死伤人数排名,基隆市在全国排名第2低,但每10万人「行人」死伤人数却是全国第2高。不过,统计至4月后进步至全国第6高。基隆市警察局指出,基隆推动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畅专案,今年1月至7月24日行人事故较去年同期减少80件,降幅高达36%,市府也已盘点增设139处行穿线,提供行人更多保障,预计今年排名将再进步。
新北市三峡区5月19日放学时段发生骇人车祸,酿4死12伤,各界关注高龄驾驶、无照与通学安全等议题,民间团体6月21日于中和四号公园举办交通伤亡追思活动。新北市政府22日表示,对于罹难者表达深切哀悼,将持续透过「系统性工程」改善、法规执行与教育宣导等手段推动人本交通。
2023年5月台南3岁余小妹绿灯过马路,却遭左转车辗毙,引发眾怒并举办多场游行,加上外媒大肆报导掀起国人重视「行人地狱」议题,但两年过去,今年接连发生行人在人行道、行穿线等合法人行空间遭撞重伤甚至丧命的事故,专家与路权团体直言,台湾道路规范从工程到驾训制度都应全面检讨。
高雄近年为提升行人过马路安全,已在652处路口设计为「行人早开」时相,另有131处为行人专用时相,透过让行人绿灯先行,增加车辆对行人的能见度,不过民代发现,拥有行人专用灯号的路口,目前仅占全部号志路口的30%左右,恐成行人时相设计阻碍,建议市府要加紧脚步提升人行道比例。
新北三峡19日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于学区酿3死12伤,现行各县市针对学区速限规定不一,有速限20、30公里,有民眾更发现有学区速限50公里,大酸是「Kill Zone」。交通部长陈世凯表示,县市政府依周边道路不同会订有不同速限,后续将与地方政府协调。
交通部观察,民眾对行人专用号志与行人早开时相支持度高,民眾有感。交通部长陈世凯今表示,今年祭出奖金续推「行人专用及早开时相计画」,透过县市分组,鼓励地方政府增设行人专用号志与行人早开时相,目标共增设1756处,并纳入年度道安考评,未达目标值的县市,将于后续记者会公布。
高雄市议员汤咏瑜今(7)日质询时关心,高市十大危险路口的安全隐患,特别点名中正、五福、凯旋路口、中华民生路口、四维光华路口等地,频传事故,要求交通局善用科技专业改善。交通局长张淑娟回应,已针对各路口问题评估,将逐步改善。
新北市有109处经常发生事故路口,经市府团队合作,斥资近亿元经费,2024年底完成行穿线退缩、增设庇护岛、放大行人灯及行人专用时相共475个改善项目,全面提升民眾行的安全。新北市长侯友宜7日视察三峡老街周边交通改善成果后指出,不只改善道路安全,「通学廊道改善计画」目前累计完成82所学校,预计2026年底可达成100校目标。
新北市经常发生事故的109处路口,经市府团队合作,耗资近亿元经费,2024年底完成行穿线退缩、增设庇护岛、放大行人灯及行人专用时相共475个项目,全面提升民眾行的安全。新北市长侯友宜7日视察三峡老街周边交通改善成果,他指出,不只改善道路安全,「通学廊道改善计画」目前累计完成82所学校,预计2026年底可达成100校目标。
新北市长侯友宜今(7日)表示,交通局依据路口事故数据筛选出109处路口,提报中央「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画」,在交通局、工务局及区公所等市府团队通力合作下,去年底如期全数完成,包括行穿线退缩、增设庇护岛、放大行人灯及行人专用时相等共475个项目,不仅成功争取到中央全额补助经费9621万元,更全面提升市民行的安全。
为保障行人安全,台中市近年来积极改善各易肇事路口相关交通工程,但市议员陈俞融指出,市府2022年到2023年间共改善55处易肇事路口,其中有24处经改善后,交通事故发生件数不减反增,且增加幅度高达63%,质疑市府在评估工程设施改善时有不足,要求检讨并重新评估改善。
为保障行人安全,台中市近年来积极改善各重要路口相关交通工程,但市议员陈俞融表示,市府2022年到2023年间共改善55处易肇事路口,其中有24处经改善设施后,交通事故发生件数不减反增,且增加幅度高达63%,她质疑市府在相关工程评估时有不足处,要求检讨改善。
台中为全台第二大城市,随着都市快速发展,车辆数大幅成长,行人安全也备受关注。中市府交通局2日表示,去年已完成63处交通部盘点行人易肇事路口改善、140处校园周边路口安全改善等,另包括行人穿越线退缩、庇护岛增设、绿斑马设置等,改善全长达22.7公里,持续致力推动人本交通环境。
保障校园通行安全,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针对全市153处校园推动改善计画,内容包含新设放大型行人灯、红灯倒数计时器及视觉化减速标线等,并建置「通学区标志」,提醒行经通学区的驾驶减缓车速、降低噪音,局长叶昭甫表示,「通学区标志是一个爱心,也是一个保护」,获得家长与校方肯定。
台南2024年A1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前年同期减少25人(降幅14.2%)、A1行人死亡人数也较前年同期减少2人(降幅10%)。交通局强调,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关键在于以「工程、教育、执法」策略为核心,聚焦高风险路段与族群,推动高风险路段口改造、分眾交安教育与智慧执法科技应用,逐步优化用路环境等措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
台北市长蒋万安把今年订为「交通安全年」,北市交通局26日表示,事故防制已有初步成效,整体行人、机车交通事故死伤人数,皆较去年同期及过去3年平均低10%至12%,并完成30处行穿线退缩和庇护岛工程、调整1477处行人专用或早开时相,居全国之冠,另在大安区完成大学里、龙泉里2处交通友善区、分于信义区和松山区打造北市首处行人优先区和通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