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癌前病变的搜寻结果,共101笔
一名24岁女性患者来到诊间,主诉平时有咳嗽、烧声等困扰,原以为是呼吸道问题,经检查后却发现是胃食道逆流。患者长期三餐不定时、常熬夜、喜欢喝手摇饮与咖啡,久而久之出现喉咙异物感、晨起乾咳,症状甚至影响工作。医师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许多人因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直到检查时才发现食道已出现病变。
卫生福利部常务次长庄人祥,日前于脸书证实于去年初罹患胃癌,目前身体恢復状况良好,相关贴文引发外界关心。根据113年国人十大癌症死亡统计资料指出,每年超过2,000多人死于胃癌。医师就提醒民眾应「定期检查」、「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以及「落实健康生活型态」以及才能有效降低胃癌威胁。
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昨(23日)传出离世,享寿60岁,蔡璧名在42岁时,确诊罹患第3期子宫颈癌,但后来抗癌成功,重回台大任教。妇产科医师郑丞杰表示,早期的子宫颈癌可能没有症状,或是以异常的阴道出血为表现,少数患者甚至因阴道分泌物变多、有异味,被误以为是泌尿道感染。
2025长庚医学周今日(16)正式展开,举行公共议题论坛,聚焦「癌症筛检、健保政策优化、跨科整合照护」三大亮点,展现癌症防治成果。长庚近5年五癌筛检阳追率全面突破9成,发生及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更达近100%;同时透过AI导入、11科跨科整合、发展免疫治疗等,打造坚实团队。
韩式泡菜(Kimchi)是韩国餐桌上的常见小菜,如今更被国际学界誉为「新一代超级食物」。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农业、健康与自然资源学院(CAHNR)研究团队发现,民眾若经常食用泡菜可改善血糖、血脂与血压值,进而降低心臟病、中风与癌症风险。
舌苔上的状况能反映身体健康状态。基因医师张家铭指出,生活习惯失调或身体慢性发炎,会导致舌头菌群失衡,在胃癌、肝癌、大肠癌、胰臟癌的患者身上,舌苔上的菌种结构健康者大不相同。研究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者的舌苔通常会变厚、变黄、有黏腻感,有些人会出现特殊的口气与味觉改变,日常应多观察舌苔变化。
连假期间聚餐美食不断,不少民眾饭后常感觉胀气、消化不良,误以为只是肠胃老化。然而医师提醒,这些轻微的肠胃不适,可能是「萎缩性胃炎」警讯。根据健检机构4万多笔胃镜检查资料显示,国人每10人就有1人疑似萎缩性胃炎,这正是胃癌的前期病变,属于不可逆的胃黏膜损伤。
卫福部次长庄人祥昨天(4日)证实在去年初确诊胃癌,令外界震惊。国健署表示,约有8至9成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透过碳13呼气检测、粪便抗原检测与胃镜检查等方法,平日则要少吃腌制食品、避免共杯共食,可以有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传染。
民眾党主席柯文哲因涉京华城案遭羁押禁见近一年,妻子陈佩琪表示,他疑似因牢房内坐式马桶感染HPV(人类乳突病毒),自行触诊后认为是皮肤上有「疣」,引发外界热议。卫福部、台中荣总针对HPV,过去皆有详细解释,目前并无特定药物可治疗HPV感染,但可以藉由疫苗接种,预防60-90%HPV感染。
癌症已连续43年位居国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大肠癌及女性乳癌为桃园市癌症死因前3位,桃园市卫生局呼吁符合公费肺癌、大肠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宫颈癌等5项癌症筛检资格市民踊跃参与筛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效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凡在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内完成任一项癌症筛检,还能获得抽iPhone手机的机会。
大肠癌近些年有年轻化趋势。肠胃科医师吴文杰表示,早期大肠癌多半无明显疼痛感,但如果出现便秘或腹泻交替、大便变细、体重无故下降、容易疲倦情况,要视为警讯,及早就医,此外,红肉、加工肉、高温油炸、含糖饮料、重盐食物与酒精,则是6大地雷食物,务必要少吃。
久坐让人腰酸背痛,还可能增加罹患大肠癌风险。大肠直肠外科医师表示,久坐会提高胰岛素阻抗,致使身体慢性发炎与肠道菌相失平衡,研究发现,每天坐超过10小时的人,罹患大肠癌风险增加达1.64倍,提醒每坐1小时,至少活动2分钟,哪怕只是去倒水、上个洗手间,都可中断久坐身体的伤害。
大肠癌年轻化不是谣言。大肠直肠外科医师谢依蒨分享有一位30岁女子因痔疮就医,结果竟在直肠末端发现癌前病变瘜肉。她表示,全球近10%新发大肠癌案例,是发生在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提醒大肠癌初期的唯一线索,可能就藏在大便里,若有便秘与腹泻交替、便中带血等5个排便变化要快就医。
不少民眾误以为人类乳突病毒(HPV)仅与女性子宫颈癌有关,却忽略了它对男性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泌尿科医师指出,门诊中常见有男性因生殖器长出凸起物、丘疹或者类似花椰菜形状的息肉而前来就诊,此类情况须特别留意是否感染了HPV;部分患者因为体质差异或免疫状况不佳,身体无法自行清除HPV,就可能导致后续疾病,甚至有罹癌风险。
大陆河南有一名28岁的女子洋洋(化名),在5年前开始口臭,但她未理会,依旧保持重口味的饮食习惯,日前体检时,发现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且已有萎缩性胃炎,已经算是胃癌前的病变状态。医师提醒,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子,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接受除菌治疗。
巨生医(6827)MRI显影剂 MPB-1523今年底将提出第三期临床试验的Pre-IND申请,预期将在2028年正式申请505(b)(1)药证,MPB-1734也会在2028年提出505(b)(2)药证申请,总经理许源宏博士表示,公司已建立涵盖505(b)(1)与505(b)(2)的双技术平台,透过聚焦影像诊断与抗癌治疗新剂型,提供全球医疗未满足的需求。经过十年研发与临床验证,今年将是公司迈入收穫期的关键转捩点。
胰臟癌有癌王恶名,主要在其恶性度高、存活率低。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除糖尿病外,脂肪胰也可能增加胰臟癌风险,这是因为脂肪进入胰臟后,会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让它们进入发炎与失衡状态,要避免脂肪胰、预防胰臟癌,建议积极控制体重,尤其是BMI大于30肥胖者,另要高纤饮食、规律运动与定期健检。
喉咙痛8个月,就医竟发现4种原发性癌症!医师林俊余指出,有位热爱运动的男性,出现反覆喉咙痛的情况,检查后发现同时罹患舌根癌、甲状腺癌、大肠癌、肾臟癌,且皆为独立肿瘤,发生率低于0.1%,经治疗后成功控制病情,恢復顺利,目前也戒除过往抽菸喝酒的习惯,更加积极运动,努力过上健康生活。
「没想到困扰我3年的胃痛,竟然是细菌感染造成的!」40岁张先生是忙碌的公务员,平时工作繁忙、作息不固定,长期受到间歇性上腹闷痛困扰,症状復发服用成药仍未缓解,便前往新竹台大分院就医,由胃肠肝胆科黄诠博医师安排胃镜与切片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併有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溃疡。经铋剂四合一疗法治疗后顺利痊癒,不仅菌体成功根除,溃疡与疼痛也大幅改善,让他摆脱多年的不适,回到健康稳定的生活节奏。
收到粪便潜血阳性报告,别不理或想着再验一次,医师吴宗勤指出,阳性代表肠道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出血,要赶快做大肠镜检查,这类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会比一般族群高出20至30倍,千万不要觉得身体没异状就没问题,因为早期大肠癌最常见症状就是「没症状」,也不要想说再验一次,因为肿瘤或息肉出血是间歇性的,就算第二次验出阴性,也无法否定初次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