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肝胆肠胃科的搜寻结果,共279笔
大肠癌是国人常见癌症,早期治疗存活率高达9成。为降低弱势民眾就医障碍,大千综合医院推出粪便潜血检查阳性者「无痛麻醉大肠镜优免方案」,并与苗栗县卫生局合作,帮助低收入林姓男子完成检查,顺利确认肠道健康。
一名24岁女性患者来到诊间,主诉平时有咳嗽、烧声等困扰,原以为是呼吸道问题,经检查后却发现是胃食道逆流。患者长期三餐不定时、常熬夜、喜欢喝手摇饮与咖啡,久而久之出现喉咙异物感、晨起乾咳,症状甚至影响工作。医师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许多人因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直到检查时才发现食道已出现病变。
台湾防治C肝已见成效,卫福部今年11月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C肝消除认证申请,台湾将成为亚洲第一个达标国家。不过,医界指出,台湾仍有约150至200万名B型肝炎带原者,且死亡率每10万人达23.7,远高于日本、新加坡,呼吁制定国家级B肝炎消除计画。健保署署长陈亮妤宣布,将放宽健保用药治疗条件及给付,估计有2.6万人受惠,最快明年1月上路,希望达成WHO的2030年全面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
台湾防治C肝已见成效,卫福部今年11月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C肝消除认证申请,台湾将成为亚洲第一个达标国家。不过,医界指出,台湾仍有约150至200万名B型肝炎带原者,且台湾死亡率达每十万人23.7万人仍远高于日、新加坡,呼吁制定国家级B肝炎消除计画。健保署署长陈亮妤宣布,将放宽健保用药治疗条件及给付,最快明年一月上路,希望最终达成WHO的2030年全面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
一场跨越百日的生命接力,在义大医疗团队的专业与爱心守护下,写下了动人的新生奇蹟。一名出生不久的男婴,因罹患肠病毒重症导致多重併发症,病情一度危急。歷经败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肠胃道出血等重重关卡,在义大医疗跨科团队日夜不懈的照护与抢救下,最终成功脱离险境、康復出院,重回父母的怀抱。
不用清洁剂就能擦掉污垢的科技海绵,是许多人爱用的清洁神器,但使用错误,小心致癌。医师陈柏臣指出,科技海绵碰到高温或油脂时,有毒物质如三聚氰胺会被溶解出来。而科技海绵若用来清洁蔬果或餐具,毒素可能就会进入体内,长期下来伤肝肾、甚至致癌,无毒教母谭敦慈也指出,清洗浴室可以用科技海绵,但「绝对不要进厨房」。
台大云林分院出生的一名男婴产检无异常,出生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确诊「先天性横膈膜疝气」,发病率约为每2000至5000名之一,所幸号称「稀缺中的稀缺」小儿外科医师陈永信8月刚好到任,为出生3天的小婴儿开刀,以缝线修补横膈膜,术后2周顺利出院,体重已从2700公克成长到4500公克,台大云林分院今(15日)为小婴儿庆生。
台湾脂肪肝的盛行率达33.3%,平均每3个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而脂肪肝成因除了饮食,还可能跟厨房油烟有关。医师萧敦仁分享研究指出,长期暴露在PM2.5的环境下,脂肪肝罹患风险会比未暴露者高出49%,而厨房油烟含有的有害物质,就包括PM2.5 (细悬浮微粒),日常可以透过烹调前先开启抽油烟机、减少煎炸与爆炒烹调、定期清洗抽油烟机等方式来减少危害。
地瓜叶是麵摊常见的烫青菜,基隆长庚医院肝胆肠胃科医师钱政弘分享有两位80多岁的阿嬷都罹患肝癌,后在接受追踪期间,发现肿瘤都缩小,询问其饮食习惯,发现都有多吃地瓜叶或饮用地瓜叶果菜汁,让他直呼「一团谜团」,不过他特别提醒,千万不能只依靠饮食来抗癌,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且地瓜叶含钾量高,其中一位阿嬷还吃出急性肾衰竭。
冰箱温度不够,可能导致食物悄悄腐败,造成肠胃炎频繁復发。医师陈炳諴分享案例指出,一位女患者某次带丈夫与孙子一起来看肠胃炎,没吃隔夜餐也没吃生食的他们,三个礼拜内却求诊四次,原因出在冰箱温度不够却没察觉,修理过后就没再復发。
上腹痛不一定是胃在疼痛,还可能是其他器官引起。医师吕佳容指出,当腹痛出现时,第一时间可确认疼痛的位置偏于哪边,左上腹除了胃,也可能跟脾臟与左下肺有关;中间上腹则跟胃、食道、心臟、胰臟、肝臟等8种器官有关,有可能是胰臟肿瘤或心肌梗塞等问题,须提高警觉并看有无伴随其他症状,就医检查。
肝癌被称为沉默杀手,B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医师吴宗勤指出,自己一个月内就透过超音波,「抓到」了3位肝癌患者,都和肝炎有关,其中有人自知有B肝,却未定期检查,医师提醒即使有在服用抗病毒药物,仍需定期做超音波检查,才能及早揪出病灶治疗,特别是肝硬化患者。
胃癌每年夺走2000多条国人性命。国健署表示,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风险,为无感染者的6至10倍,而家庭成员相互传染是重要传染来源,医师则指,包括家人间共用碗筷、共喝一碗汤、相互夹菜、帮小孩吹凉麵,甚至情侣放闪亲亲,都是可能传染途径。
肿瘤指标CA19-9稍微超标,该警觉吗?医师詹宜学指出,CA19-9出现异常,有时可能只是暂时或与良性疾病有关,但也可能是癌,他分享一位40岁女性健检时发现CA19-9数值38,较正常值37以下超标1,3个月后还出现上升情形,病患坚持详查,经多项仪器检查后,最终确认是胰臟癌。
肝癌成因眾多,除了脂肪肝,B、C型肝炎及黄麴毒素也都是常见因素。医师萧敦仁分享,他的一位名医老师本身有B肝,因平时抽血显示肝发炎指数正常,便未定期做超音波检查,结果等到肿瘤变大并破裂引发不适时,才惊觉罹患肝癌,追究原因,还跟吃下保存不当的花生有关。
味觉出现变化,也可能是肝癌的前兆。医师钱政弘指出,一位71岁男性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形,吃甜食也都觉得苦,还出现皮肤痒的状况,检查后发现已是肝癌晚期,肿瘤有12公分大。钱政弘也提醒,肝癌会有肿瘤附属症候群现象,出现一些非典型症状都要留意。
现代人生活忙碌、饮食失衡,肝胆肠胃问题逐渐成为全民隐忧。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到脂肪肝、胆结石,甚至大肠息肉与幽门杆菌感染,无一不是门诊常见的求诊主诉。面对这些繁杂症状,该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何时该寻求专业医疗协助?《健康聊天室》邀请芦洲上禾联合诊所院长陈品铮院长为民眾解惑。许多民眾对「肝胆肠胃科」与「家医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陈品铮院长强调,肝胆肠胃科属于内科专科之一,当健检报告显示肝指数异常、胆囊息肉、肠胃不适等问题时,就该来到肝胆肠胃科做深入检查与诊断。
经济部长郭智辉22日宣布因健康因素请辞,昨被民眾目击现身台大医院核医部,疑似接受正子断层造影(PET)检查,郭智辉证实,健检发现肝有异常,稍早则传出疑似癌变。义大医院肝胆肠胃科主任王文伦表示,肝癌初期几乎没有症状,多是经由健检发现异状,若是加做PET检查,有可能为更进一步确认肝癌的可能性,或是欲厘清是原发性或是由他处转移过来的肿瘤,以进一步评估治疗计划。
「医师不仅是治疗病体,更要陪伴病患走过心灵创伤。」三重宏仁医院肝胆肠胃科主治医师陈奕霖,原本就读台大药学系,却向往临床诊疗工作,毅然重考医学系,立志成为能兼顾专业治疗与人文关怀的医师。
很多人爱用木头、竹制筷子,夹食物比较不易滑落,不过,无毒教母谭敦慈表示,对岸有很多家庭全家得肝癌,因为他们惯用的竹筷子发霉,建议若是使用木头或竹制筷子,使用完要一根一根顺着纹路洗,不要整把搓洗,且应定期用热水煮,再以烘乾机烘乾,若是出现黑点、长毛,就得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