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长期发炎的搜寻结果,共49

  • 肿瘤科医师 吁民眾强化免疫防护力

    肿瘤科医师 吁民眾强化免疫防护力

     在高龄化与癌症并行的时代,「免疫力」是维持健康与长寿的关键。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谢佳训医师于「预防医学 银髮乐龄照护讲座」中,以故事方式解说艰涩医学概念,指出免疫系统每日运作不息,负责抵御外来病原、清除异常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防护网,若失衡、老化或长期发炎,将使身体无法辨识癌细胞,增加肿瘤风险。

  • 响应11月「国际胃癌宣导月」 医提3招保胃健康

    响应11月「国际胃癌宣导月」 医提3招保胃健康

    卫生福利部常务次长庄人祥,日前于脸书证实于去年初罹患胃癌,目前身体恢復状况良好,相关贴文引发外界关心。根据113年国人十大癌症死亡统计资料指出,每年超过2,000多人死于胃癌。医师就提醒民眾应「定期检查」、「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以及「落实健康生活型态」以及才能有效降低胃癌威胁。

  • 坣娜胰臟癌逝 生前罹红斑性狼疮 致癌风险高1.4倍

    坣娜胰臟癌逝 生前罹红斑性狼疮 致癌风险高1.4倍

    59岁歌后坣娜10月16日癌逝,生前饱受红斑性狼疮所苦的她,传3年前确诊胰臟癌,医师张家铭指出红斑性狼疮其实与胰臟癌有关系,患者整体癌症风险比一般人高出62%,胰臟癌风险更大增1.4倍,但胰臟癌是一种沉默的癌症,通常发现时已中晚期,透过改变生活习惯,吃对食物、作息规律、情绪管理、做风险筛查,都能让罹癌风险降低,而这对非红斑性狼疮患者的人,同样适用。

  • 咳嗽痰多易喘?当心慢性肺阻塞 中医:补脾益肾是关键

    咳嗽痰多易喘?当心慢性肺阻塞 中医:补脾益肾是关键

    根据统计,慢性肺阻塞长期高居国人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将近5000人因而死亡。除了使用西药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去痰药之外,其实中医也有很多药材可帮助改善病情。天宝中医诊所院长陈霖光医师近日诊治数名慢性肺阻塞患者,结果显示多种中药对缓解病情有很大帮助,包括栝蒌、杏仁、贝母、款冬花、桔梗、五味子、党参、熟地黄等等。其中病患黄先生原本连爬上2楼都会喘,中药治疗后不但咳嗽痰喘改善许多,甚至还可骑脚踏车去运动,可说疗效明显。

  • 60岁以上易致死 慢性阻塞性肺病 极端气候威胁大

    60岁以上易致死 慢性阻塞性肺病 极端气候威胁大

    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发现,在极端气候影响下,过高、过低气温会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发病及死亡风险,尤其极端高温环境下,女性患者更成了高风险群。

  • 不是老了 医曝脑血管退化4警讯:中风失智跟着来

    不是老了 医曝脑血管退化4警讯:中风失智跟着来

    随着年龄增长,你是否偶尔早上醒来会头晕、下午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变差、晚上浅眠容易醒?对此,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这可能不是单纯变老,而是血管退化的警讯,应及早启动「预防模式」,从饮食、睡眠与运动等6方向来改善,若置之不理,会增加未来脑中风或失智的危机。

  • 全力以赴 罗阳认真看待每个病人

    全力以赴 罗阳认真看待每个病人

     「面对每个病人,都像第一次上场」。国泰医院皮肤科暨医学美容中心主治医师罗阳,专长照顾乾癣、异位性皮肤炎以及圆秃3大免疫皮肤疾病患者,每周几乎6天都在医院,平时除了看诊、手术、医学美容治疗,也兼顾院内研究与学校教学,在临床、研究及教学领域都拿出最佳表现,带给病人最好的帮助。

  • 活到90岁病30年?子女陪父母早健检成最新趋势

    活到90岁病30年?子女陪父母早健检成最新趋势

    台湾步入超高龄社会,虽寿命延长,但「带病延年」现象日益普遍。美联健康联合诊所院长李相台表示,不少长辈60岁后罹患慢性病,形同「活到90岁却病30年」,呼吁子女主动陪伴父母健检早筛,从家族遗传弱点找出隐疾,「3代同堂」掌握治疗黄金期。

  • 沈玉琳血癌 专家劝多吃酪梨 6营养素是「护血」关键

    沈玉琳血癌 专家劝多吃酪梨 6营养素是「护血」关键

    艺人沈玉琳罹患血癌,引发关注。营养师王证玮表示,现代人压力大、熬夜,身体处于长期发炎状态,若能摄取正确营养,例如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硒与锌、麸酰胺酸、褐藻醣胶,有如帮造血系统穿上防护衣,尤其推荐多吃富含叶酸的深绿色蔬菜、酪梨,这是造血系统的核心营养。

  • 李远哲夫人胰臟癌逝 医示警4大警讯:血糖恶化要注意

    李远哲夫人胰臟癌逝 医示警4大警讯:血糖恶化要注意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长李远哲的夫人吴锦丽女士,因罹患胰臟癌,于7月12日辞世,享耆寿90岁。胃肠肝胆科医师王文伦表示,腹痛、腹泻、黄疸、体重减轻,是胰臟癌最可能出现的症状,若有上述不适,做肠镜、胃镜未发现异样,要留心可能是胰臟长肿瘤,此外,中年后才确诊或突然恶化的糖尿病,也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讯。

  • 「胰岛素阻抗本身就会致癌」 医:泡芙人也会中招

    「胰岛素阻抗本身就会致癌」 医:泡芙人也会中招

    就算血糖正常,也别掉以轻心,胰岛素阻抗本身就会致癌。医师李思贤指出,即使体重与血糖在正常范围的泡芙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过高仍与癌症风险升高有关,患有胰岛素阻抗或相关代谢问题的人,罹患乳癌、大肠直肠癌、胰臟癌、肝癌和摄护腺癌的风险会增高,日常应培养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预防胰岛素阻抗和相关癌症。

  • 饭后运动稳血糖又防胃癌 做家务也算

    饭后运动稳血糖又防胃癌 做家务也算

    血糖控制好,不只能预防糖尿病,还有助于减重与代谢健康。医师魏士航指出,餐后若能搭配3个简单动作,就能有效避免血糖飙升,包括散步、骑脚踏车、做家务,这些动作不仅简单,还容易执行。此外,医师郑泓志也指出,晚饭后散步或做点简单家务,能减少胃癌发生机率。

  • 头晕胀气 慢性食物过敏惹的祸

    头晕胀气 慢性食物过敏惹的祸

     总是头晕、胀气吗?医师指出,这些查不出病因的慢性不适,可能是身体对日常食物「过敏」,引发体内长期发炎反应,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透过「IgG4慢性过敏原检测」,有机会改善疲倦、头痛、肠胃道、皮肤等问题。

  • 眼睛乾涩惨了 身体正陷入慢性发炎 5招能改善

    眼睛乾涩惨了 身体正陷入慢性发炎 5招能改善

    很多人都有眼睛乾涩的困扰。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眼睛乾只是冰山一角,背后代表的是身体慢性发炎,长期发炎会让眼睛泪膜变得不稳定,角膜细胞处在高张环境,容易乾涩刺痛,要改善建议可吃莓果等抗发炎食物,且每天都要睡满7个小时等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 糖尿病要治本 医揭5食物要多吃:血管不发炎

    糖尿病要治本 医揭5食物要多吃:血管不发炎

    有些糖尿病患歷经吃药、节食、运动,瘦下来了,糖化血色素也正常,但心血管问题依旧存在。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问题,还会让免疫细胞记住发炎这件事,血管长期发炎,慢性病自然好不了,建议平日多吃抗发炎的食物,例如莓果、橄榄油、深绿叶菜、坚果、豆类,可帮助免疫细胞不过度反应,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

  • 晚餐2习惯胃癌风险飙7.4倍 医:55岁以上最要小心

    晚餐2习惯胃癌风险飙7.4倍 医:55岁以上最要小心

    晚餐吃太晚、饭后立刻躺平,小心胃癌悄悄上门。肠胃科医师郑泓志分享一项研究,晚餐吃得晚又没有散步习惯,比起早进食又有散步的人,得到胃癌的机率高出7.4倍,特别是55岁以上族群最要小心,建议睡前3小时不要进食、饭后至少散步10分钟,减少胃癌发生机率。

  • 饮控搭配规律运动 逆转脂肪肝

     别以为「肝包油」只是不美观,小心脂肪肝会引起肝臟长期发炎,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国人几乎每两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若合併糖尿病、高血脂等问题,演变到肝硬化及肝癌的病程还会加快。专家提醒民眾,平时配合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必要时使用治疗脂肪肝药物,远离代谢性脂肪肝病不是梦。

  • 甜食、炸物致免疫老化 6营养素救急

    甜食、炸物致免疫老化 6营养素救急

     一名35岁男性主管,因担任业务,高压工作下,长期饮食失衡,习惯以高糖手摇饮代替正餐,熬夜都靠油炸食物纾压,没想到因此经常感冒、胃食道逆流,甚至反覆嘴破长疱疹,出现「免疫老化」。医师指出,甜食、炸物除令人发胖,还会让身体慢性发炎,导致各种慢性疾病上身,建议民眾调整生活型态、补充适当营养素,维持免疫平衡。

  • 壮男胃慢性发炎3年后变成癌 医:炒菜加「这1物」有效抗炎

    壮男胃慢性发炎3年后变成癌 医:炒菜加「这1物」有效抗炎

    身体一直出现各种大小毛病?当心你正在慢性发炎。长期慢性发炎会造成身体里的细胞老化突变,最严重还可能变成肿瘤。营养医学专家刘博仁除了举例各种身体发炎可能造成的疾病外,也对饮食给出建议,炒菜时可以放点姜黄粉,有助抗发炎。

  • 肾病长期发炎 皮蛇风险高1.4倍

     台湾有洗肾王国之称,平均每7名成人就有一人罹患肾臟病,除了容易有三高,更要小心「皮蛇」带状疱疹。医师指出,肾友因长期处于慢性发炎,免疫力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无肾臟病者高出1.4倍,更可能因此影响肾功能并引发心血管疾病。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