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人問「鬧蝗災時為何不吃蝗蟲度荒?」這類問題,總會被批評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這並非愚昧或冷漠,而是現代人對古代農耕社會生存現實缺乏了解。《搜狐網》歴史專欄指出,歷史上確實曾以蝗蟲充飢,但蝗災與饑荒之間的時間差、環境條件及食物鏈結構,使得「以蝗充飢」並非長久之計。

古人確實吃過蝗蟲

從史料可知,人們在蝗災時期確實吃過蝗蟲,古代饑荒時泥土、樹皮都能入口,更別說蝗蟲這類高蛋白昆蟲。唐代貞元元年(西元785年)夏天,蝗蟲肆虐,自海邊至河隴,連飛十餘日。饑民無食,只得捕蝗為糧。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山東、河南、河東等地亦發生蝗災,民眾捕蝗曬乾貯存以充饑。

其實食用蝗蟲並非中國所獨有,埃及薩克拉村4400年前的墓碑上,就刻有人吃蝗的圖案;《聖經》也有相關記載,阿拉伯公元前8世紀的壁畫中,士兵們烤食蝗串的場景更是常見。這些「蝗蟲串」與現代烤肉串相似,去頭、翅、足後以文火烘烤,色香俱全。

然而,既然蝗蟲遍地、數量龐大,為何古人仍逃不過饑荒?關鍵在於蝗災與饑荒並非同時發生,蝗災多出現在春夏,當時尚有糧食或野菜可食;真正的饑荒往往出現在秋收後的冬春季節。蝗群飛過後,農作全毀,接下來數月無糧可收,才是饑荒爆發之時。

蝗災與旱災相伴

蝗蟲的生態習性也造成食物危機,蝗災常與旱災並行,因蝗蟲偏愛乾熱環境。雨水豐沛之年,蝗卵難孵,青蛙、鳥類等天敵繁盛,自然能抑制蝗災。但當乾旱發生,植被減少,蝗蟲便群聚覓食,啃食農作,寸草不留。牠們飛離後,土地荒蕪,糧源斷絕,饑荒才真正降臨。

即使在蝗災爆發時,部分農民確實捕蝗回食,但保存問題成為最大難題。將蝗蟲曬乾儲存雖可暫解飢餓,卻無法支撐漫長冬春。且蝗蟲本身位於食物鏈較高層,牠們以植物為食,能量轉化效率低,捕得再多也難以滿足人類長期的熱量需求。

因此,歷史上人們「不食蝗以度災」並非因為愚昧或潔癖,而是現實條件使然。蝗蟲雖可食,但數量、時機、保存與營養價值皆不足以成為主要糧源。所謂「蝗災不食蝗」,並非「何不食肉糜」式的荒唐,而是農耕社會在天災面前的無奈選擇。

#蝗災 #糧食 #作物 #旱災 #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