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可樂王的畫展,畫布上宛如卡通、造型可愛的主角「小啾」,置身於遊樂園般的遊行行列之中,穿插各種怪怪的、色彩繽紛的小怪獸們,就像早期日本卡通的片頭曲。問他創作為什麼要搞怪?「因為藝術環境太嚴肅。就連我決定筆名叫『可樂王』,也是因為本名『詹振興』,聽起來就像政治人物要『振興在地發展』,實在太嚴肅了。」

帶著貝雷帽,留著一頭長髮,1971年出生的可樂王打扮也充滿童趣。他筆下的「幻日之夜」系列壓克力畫也像置身卡通世界,只是這個「卡通」背後的思考其實充滿濃濃台灣味,「與其說是西方式的『卡通』、『公仔』,不如說是台灣式的『尪仔』,仔細看畫中的細節,像是顏色、造型,會發現許多東方的、台灣的元素。」

「台灣味」向來是可樂王的創作主題,但他不想只是挪用同樣的形象,而是想辦法找到創新的表現方式,「像是《幻日之夜》這幅畫中的遊行,靈感其實來自基隆中元祭和田寮河放水燈;粉紅色到紫色漸層的天空,也是某個颱風前傍晚,我在田寮河邊散步時看到的天空,很奇幻的一刻。」

90年代起以圖文創作活躍的可樂王,從小就因為美術天分,常被派去參加壁報比賽,從中摸索出自己獨特的圖像語彙。國中時看到《歡樂漫畫》,因為崇拜鄭問等當時的漫畫家,報考復興商工,又接觸到法國漫畫家墨必斯、義大利漫畫家馬那哈的作品,畢業後曾接案畫插畫,也在動畫公司工作過。

擔任報社美編時,可樂王開啟了新的「圖文」創作形式,「以前插圖多半只是搭配文字,現在圖文的圖像反而變成主角。」可樂王出書、跨界和陳珊妮合作出唱片,曾經忙到生病,到了2005年,許多創作轉往數位化發展的時刻,他決定不再創作圖文,回到完全忠於自我的藝術。

可樂王表示,「年輕的時候,什麼機會來了都好,現在比較追求在創作上能跟自己的靈魂來一場直球對決。」如今他除了創作,閒暇之餘則熱愛追尋傳統戲曲,「我祖父曾在基隆經營戲院,經歷過當年戲曲在戲院裡演出的風光時刻。我從小就愛看金光布袋戲、歌仔戲,現在還會定期追野台戲,全基隆哪裡要酬神演戲我都知道。」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