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在供電可靠度受到威脅或批發電價過高時,能化身最佳救火隊,透過措施獎勵用電戶移轉用電時段並調整用電習慣,藉此機會催生出蓬勃的能源管理商機。
臺灣想要落實需量反應措施,可從檢討現行電價計費機制、建立公平市場機制、提高業界參與誘因、借鏡先進國家推動智慧電表、與用戶群代表建立夥伴關係等五大方向著手。
首先,檢討現行電價計價公式,由於目前電價計價公式與台電固定資產有關,使台電較易偏向投資發電、輸變電等硬體的固定資產而忽略需量反應,因此,應訂出合宜能反應真實成本的電價機制,提高民眾主動參與需量反應意願,並促使台電訂出明確的遊戲規則。
第二,建立公平市場機制,現行的汽電共生躉購辦法對有售電給台電及向台電買電的汽電共生業者,應打造一致的需量競價機制。透過公開、透明、公平互利的市場競爭機制,才能有更多的電力市場參與者,進而增強電網彈性及韌性。
第三,提高業界參與的誘因,臺灣現行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採用電費扣減方式,而非直接給獎勵金,對於多數採利潤中心經營的產業來說,有現金收入才會被視為業績,才會更有動力思考如何挖掘出廠區中有可卸電力,協助台電舒緩壓力。
第四,借鏡先進國家推動智慧電表及提供備轉容量等市場資訊,當家家戶戶都有智慧電表裝置和能源管理工具,於電費能反應真實成本時,一般家庭用電戶也會主動參與各種需量反應方案,另外,推動智慧表的同時,也可引導用電戶如同美國加州家庭住戶般,積極參與不同方案的需量反應,並利用其發展過程,促進研發、帶動新興產業。
第五,與用戶群代表建立夥伴關係,所謂用戶群代表是指透過第三方廠商幫能源用戶節電,並藉由其管理經驗來挖掘並提升用戶抑低用電的潛力。政府在推動需量反應方案時,亦需兼顧用戶群代表既有方案,避免台電推出更優惠的新方案時,使台電意外成為用戶群代表的競爭者,削減推動需量反應的力道。
需量反應透過電力需求面的管理,靈活調度電力,達成更有效率的能源利用,能使電力市場參與者利用尖離峰電價差異,對儲能、分散式能源管理、電動車充、放電時間進行管控,於獲得利益的同時,亦可減輕台電供電壓力,讓臺灣邁向能源轉型的同時,也厚植下世代的產業競爭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