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要如何克服緊張?要如何有計畫地拓展曲目?演奏始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更是殘酷舞台,必須和成千上萬的人競爭,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的賽跑。17日下午北藝大音樂系舉辦音樂大師班,共有四位小提琴家參與,他們分屬三個不同世代,包括蘇顯達、李宜錦、薛志璋和黃俊文,和學子們分享他們的舞台經驗。
蘇顯達表示,他上台時,常告訴自己,「希望做到下台時,不會感到遺憾和後悔,這是我對演奏的責任和態度。」蘇顯達表示,克服緊張的要領在於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而找到能克服的方式,舞台是我們的揮灑空間,經過每一次的蛻變,最終我們會找到自己。這也是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因為總有各式各樣的挑戰。」
蘇顯達說,舞台和表演,有時很矛盾,「像歌劇女王卡拉絲也是如此,上台前會責怪自己,為什麼有這場演出,但演完之後又覺得自己表現不錯。舞台有時很矛盾,如何扭轉是很大的課題。」蘇顯達表示,「透過身體力行和嘗試,以及不斷地修正,終究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能耐,足以勝任舞台。」
黃俊文表示,保持對琴的熟悉度,有助於穩定演出狀態,「每個人都有高高低低的狀態,對我而言,音樂之外,人生也很重要,人生裡的高低起伏,會影響到我們的演奏,就像運動員一樣,有時狀態非常好,有時又還好,這都是人之常情,必須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黃俊文表示,他曾經測試過自己,一個月完全不要練琴,在第32天時才夾琴,「我想知道一個月不練琴的感覺如何?結果感覺非常糟,千萬不要嘗試。要保持最佳狀態,盡量還是要每天碰琴,那怕是半小時、20分鐘,就像手指運動員,練好按弦的形狀,手型對,音自然準。」
薛志璋表示,他在就讀北藝大時,每天練8小時,「我不是讀音樂班,我覺得我和科班有落差,有時會感覺自己好像不會拉琴。但經過嘗試,隨著練琴時間累積,我慢慢建立了一個模式,做到每次拿樂器時,可以很快有拉琴的感覺,那是最基本的事情。」
李宜錦表示,練琴沒有捷徑,必須持之以恆的努力,「就像一個月才爬一次山,一定會很累,但每天都有運動,就能保持狀態。」李宜錦說,重要的是肌肉記憶的養成,「假如好幾天沒練琴,要回到水準需要花很多時間。當你的腦筋可以和手結合時,就能揮灑自如,享受演奏,保持好的平衡。」
薛志璋表示,全世界好的演奏家多到無法想像,「但練琴必須找到和樂器的情感,如此一來,練琴才有意義,我覺得我彎彎曲曲走了很多路,卻也很有想像力,讓練琴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李宜錦表示,天下有眾多名家,「永遠要以欣賞他人的角度看待,但也不要有縮頭烏龜心態,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拉得那麼好,就放棄了,而是要懷有夢想,慢慢實踐和累積。」
蘇顯達表示,舞台上確實有光環,但演奏家也要承受壓力或是各種批評,「觀眾的耳朵無法被收買,音樂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舞台上好好演奏音樂。」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