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ESG碳商機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張正鼎表示,目前各國致力減碳的方式有三種:紅蘿蔔、棍子、建立障礙。目前已實施碳權交易、碳稅的國家占全球GDP高達85%以上,碳權為蘿蔔,碳稅為棍,減碳企業能從碳權交易獲利,碳稅則使高碳排企業稅賦成本大增;國際大廠施壓供應鏈達到碳中和則是建立排碳障礙,全球兩千大企業中超過2成已宣布減碳排目標,並嚴格要求供應鏈商跟進,供應商若減碳不足將面臨失去訂單的風險。
就「碳捕捉」來說,全球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500逾噸,透過收集溫室氣體,減少碳排進入大氣層,並增進碳再利用,促成廢氣循環再生,成為新世代不可或缺的技術,光石油巨擎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一家的碳捕捉計畫就高達千億美元。「碳避免」的定義為透過能源轉型等方式,改變過往高碳排的傳統發展模式,比如共享經濟、生質材料、潔淨能源都算。單就潔淨能源而言,根據BNEF統計,2021年投入能源轉型的金額較前期大幅成長27%,並創下歷史新高達7550億美元。至於「碳降低」,意指生產成本減碳、降低商品碳排放量,進而受惠於碳稅及供應鏈碳中和趨勢。「碳交易」則是指碳權交易,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平均碳價已翻倍,突顯碳排成本節節高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