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偉指出,鴻海全球共有137個廠區/辦公室、涵蓋24個國家地區,得以彈性調配產能及資源,這樣的優勢在疫情期間更為明顯。鴻海EMS去年全球市占率自40.9%升至42.9%。其中,伺服器營收約占1兆元、占台廠比重達近5成。
電動車客戶基礎持續擴大、建構產業鏈,MIH聯盟會員數截至30日已達2360家,橫跨64個國家地區。半導體方面布建多元產能、完整上下游產業鏈,新世代通訊持續進行資源整合,深耕B5G車聯網技術,並對元宇宙展開布局。
而鴻海過去一年加速F2.0數位轉型升級,效益持續發酵,如透過採購供應鏈數位化,使工廠庫存水位降低15%。透過S/4 HANA數位核心,MRP加速月結速度達50%、加速月末庫存結算效率達80%。燈塔工廠逐步運作維護,目標超過50座。
劉揚偉表示,上任董事長3年以來,雖然整體環境先有國際貿易關係緊張、隨後又遇上疫情衝擊,但並未影響鴻海成長腳步。但鴻海過去3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4.2%、獲利年複合成長率達7.8%,要感謝全體員工努力及股東支持。
鴻海過去3年在電動車方面,已完成0到1的建設與布局,搭建了一站式服務基礎、提供開放平台、建立營運本地化(BOL)商業模式。目前在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中東、歐洲、美洲都有合作夥伴,讓全球看到鴻海發展電動車的創新模式與競爭力。
半導體部分,鴻海在對標3+3發展策略上逐步推進、成果陸續呈現,除了關鍵晶片產能已依需求逐步擴增外,也持續聚焦車用半導體開發,包括與車廠共同設計車用微控制器(MCU)及系統單晶片(SoC)、車用電源管理晶片。
此外,鴻海研究院投入未來5~7年次世代技術,將是鴻海長期發展半導體的重要力量。展望未來3年,劉揚偉指出,鴻海全球電動車布局將持續有序發展,客戶會越來越多元,從新創車廠開始,也會新增傳統車廠。
劉揚偉表示,鴻海全球整車製造產能會逐步建立,關鍵零組件及軟體目標布局也會搭配整車進度逐步落實。目標2025年全球市占率能達5%、電動車產業營收規模達1兆元,每年電動車出貨量達50~75萬台。
而半導體各個專案未來3年均將陸續開花結果,包括MCU、光學相控陣列(OPA)的光達(LiDAR)及1200V/800A的功率模組,均將於2024年量產。碳化矽(SiC)元件將應用於車載充電器、充電樁等,目標在2025年車用小IC都能有鴻海自有方案供客戶選擇,並透過自有產能、自有設計產品,目標成為首家提供不缺料供應能力的EMS廠及車用次系統廠。
B5G次世代通訊方面,劉揚偉指出,在鴻海研究院統籌設計下,已正式投入低軌衛星領域研發,包括LEO衛星通訊酬載自主研發、自建地面接收站。
最後,劉揚偉預告10月18日將舉辦第三屆2022鴻海科技日,除了展示量產版的Model C,會另外推出2款全新設計的新車款,會讓大家耳目一新的車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