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指出,台灣約70年代時從美國獲得科技技術,如台積電(2330)30多年前發展到現在,不僅是一線廠商,技術還做到世界領先,且延續晶圓代工服務,從垂直整合到分工,專注製造工藝,並支持IC設計或系統公司,更以微處理器為基礎,讓電腦運算力發揮,造就台灣成為自己口中的「創新矽島」。
他回顧這40年來,台灣與矽谷合作是很重要夥伴角色,讓科技產品普及化且更便宜,「台灣與美國矽谷合作是一個完美的結合。」。
對於美國不斷祭出對半導體新政策,也繼續推動產業落地美國,施振榮認為,台灣製造業客戶涵蓋海外全球,美國是最大客戶,為滿足客戶需求,生產鏈服務貼近客戶所需,可以做到更好的服務。但他點出,美國生產半導體晶片成本高於台灣,儘管美國政府提供補貼,但服務客戶需求與在地客戶要求下,「全球分工仍是很重要的」。
「美國生產半導體是很大的挑戰,不光僅是成本高,或許半導體製造人才也缺乏,這會是大挑戰」,他認為,重新訓練、教育美國人力也是很重要的,這可能需要5到10年時間。且在美國,人才喜歡從事高附加價值與創新工作,半導體製造是相對不容易的工作。
施振榮指出,美國就算在矽谷也缺少半導體製造人才,台灣也缺高階人才,但培訓人才是政府的責任,台灣也試著重新培養工程或科學領域學生,這是政府或領導人的責任,他們必須為長期培養買單。而所謂長期培養,要許給他們未來,給他們價值更高、更具競爭力的工作。
對於兩岸商業往來,施振榮表示,台灣約30年前缺工,很多廠商西進包括電腦等產業,也因為中國有台灣這個好鄰居,也讓他們被稱為世界製造基地。而現今中國市場大而能加入世界市場,台灣過去依靠中國人力支援,為全球需求提供服務,這種商業關係還在持續。不過,他也直言,已有很多台灣公司到東南亞尋找替代方案,如宏碁在早期就在東歐與拉丁美洲跟其他地方建立了製造基地,也因此,宏碁讓供應鏈多元化,可用更快速的供應鏈來滿足市場需求。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