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魚苗要放對!過去許多宗教團體放生時往往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不對的生物放流,導致存活率偏低,甚至頻頻挨罵,因此漁業署修正魚苗放流相關規定,要求明年起海域放流除了應登記、核准外,還要有海域放流權責人員在場,確認放流的魚苗種類,也復育海洋資源,若未依法可處3萬至15萬元罰鍰。漁業署表示,今年評估確認部分野外捕撈經濟物種有40%以上來自於放流種苗,顯示放流對漁業資源有正面效益。
據統計,近5年來每年約放流500多場,公部門放流魚苗數達1.5億餘隻、民間放流達6000萬餘隻,主要放流包括午仔魚、紅衫、黑鯛、枋頭、嘉鱲,也有沙蝦、斑節蝦、沙蟹,還有海瓜子、文蛤、九孔、花蛤等物種。
但過去放流後難確認其具體效益,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徐德華表示,過去傳統標記方式不易標示、耗費人工,因此透過次世代基金標示技術,除了可以大量標示外,還可以進行放流物種親屬關係分析,確認放流成效,發現野外捕撈的黃錫鯛有40%源於放流種苗、嘉鱲則有50%源於放流種苗。
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愚法師也說,很多人誤解戒殺護生的意義,但其實放生要考慮環境、居民、物種,盼與海漁基金會合作,除了放生外也為海洋復育永續發展;普賢行居士李明哲說,在專家學者見證下,顯示大部分放流的魚苗有存活的機會,配合社會國家需求,讓社會肯定宗教才是宗教的目的。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表示,透過放流申請,近幾年來已能掌握放流相關數據,未來會更公開透明,讓民間也能加入放流的行列,也希望持續評估後續效益,「希望讓大家功德圓滿」。但他說,放流除了要登記外,明年起還要有權責人員在場,否則依法可處3萬至15萬元罰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