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司法節前夕,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台灣總會、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法稅改革聯盟等20多個民間組織,在台大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邀請中外人權學者專家20餘人,以「太極門案」為例,探討司法獨立性與期待。針對司法及稅法冤案仍層出不窮,與會學者認為司法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應本於良心推動法稅改革,健全法稅環境。

太極門掌門人暨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副主席洪道子博士致詞指出,法律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用良心面對天理,以公正、公平、適法與合理的良心執法,司法天平即能達到正義的平衡。

洪道子認為,隨著時代大環境的演變,法律須與時俱進,並合乎情理及道德,而執法者更須在現行的政府體制與運作之上,考量社會現況,以保護人權為基準,再多加上一些理解,切莫淪為法匠,縱容惡法,導致法律殺人的悲劇。

前司法院大法官暨副院長城仲模認為,沒有分權,什麼都不要說。司法要獨立,並不是司法獨裁。他認為在一個民主、法治、人權進步的國家,發生太極門這種重大冤案假案,任何人不能逃避。他呼籲在大選之後,讓有魄力的總統來解決這個事情。

2020年獲得美國宗教社會學學會頒贈終身成就獎,來自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榮譽教授艾琳.巴克(Eileen Barker)研究認為,各國的法律哲學可區分為「事前型國家」和「事後型國家」(“Before” and “After States.”),台灣是「事後型國家」的民主國家,就太極門案而言,台灣似乎未能達到民主國家的標準。這對於法治以及台灣本身的權利而言,是一種恥辱。期許台灣能夠整頓法制,解決這一非常不幸的異常狀況。

義大利新興宗教研究中心(CESNUR)創辦人暨理事長、《寒冬》雜誌總編輯馬西莫·英特羅維吉(Massimo Introvigne)指出,儘管「法治」是令人讚賞的理念,但正如自由和民主等許多其他偉大的人類思想一樣,它誕生於模棱兩可的陰霾之下,法治理論和實踐之間一直存在著緊張關係,太極門案至今仍未解決就證明了這點。舊案在轉型正義中應要被平反,為太極門伸張正義,為時不晚,也絕不會太早。

主辦單位表示,司法本應為捍衛人權的最後一道防線,而非政府侵害人權的利器。期許政府官員能拿出道德勇氣,進行改革以健全法稅環境,並解決所有的冤、錯、假案。

#司法節 #太極門案 #城仲模 #洪道子 #司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