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檢出米酵菌酸,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日下午,受害者共累計18人,其中2人死亡、5人仍在加護病房救治。毒物專家指出,過去大家都認為米酵菌酸會出現在落後地區,但這次卻在台灣檢出,未來政府或許要將此列入常規檢驗項目。
對於檢出米酵菌酸,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不覺得驚訝,原因是這幾天各界已討論過這個可能性。雖然檢驗出米酵菌酸,但還需要再確認濃度是否足以致死、是否為單一毒素等細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楊振昌說,過去大家都覺得米酵菌酸會發生在較落後地區,例如印尼、中國大陸的東北等,或是食品保存比較不安全的地方。由於台灣沒有發生過,因此也不會常規做檢驗。
此次事件後,未來台灣會不會頻繁發生?楊振昌認為「是應該不至於」。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2020年間,共發生19起事件,140多名病人,大部分都住院,約有3分之1過世。
楊振昌認為,像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國家,雖然可能很多案例沒有通報,但即便如此,米酵菌酸中毒案也不至於那麼頻繁發生。米酵菌酸存在於環境中,但也需要「天時地利」,包括合適的氣溫、中性的環境才會滋長,不會一下子就很大量,也需要時間。
如食品的製程上有注意、經適當滅菌,並且生產後快速吃掉,基本上應不會頻繁出現。對於此次事件是自然發生還是其他因素,仍需要進一步調查。楊振昌建議,未來或許要將米酵菌酸列為常規檢驗項目,研議訂定檢驗標準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