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10月4日的「世界動物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台灣史前動物特展」,以120件珍貴展品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台灣數萬年的生態變遷,更以「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喚起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

「台灣史前動物特展」展出動物化石、漁獵工具及動物圖騰工藝品等難得一見的展品,以4大主題展現動物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其中梅花鹿、石虎和麝香貓等鮮少曝光的野生動物標本,不僅是台灣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見證環境變遷的活化石。

對於台灣原住民來說,梅花鹿曾是主要狩獵對象及貿易資源,但因過度捕獵一度絕跡,所幸經過多年復育,現今數量已逾2000隻;石虎則因棲息地喪失、路殺等因素,已列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館方表示,希望透過「台灣史前動物特展」的展示,讓觀眾近距離觀察台灣原生保育動物的獨特特徵,感受牠們在大自然中的姿態,激發保護意識。而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大量貝類,反映了先民的智慧與海洋資源豐富,因此特別推出「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讓民眾了解貝類在史前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本次特展與活動引導大眾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邀請大家在世界動物日來博物館,透過認識過去和現在的動物生態,共同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貢獻心力。展期即日起至明年1月5日止,「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於即日起至10月底每周六日舉辦,詳細資訊可洽十三行官網粉絲專頁

#新北市 #八里區 #十三行博物館 #史前動物 #動保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