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歲的黃姓奶奶,10年前因腸子沾黏及小腸中風壞死,切除長達190公分的小腸,術後胃腸道吸收不良,難以經口進食,「一吃就拉肚子,很不舒服」。奶奶接受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照護後,透過靜脈營養、調整三餐烹煮方式、補充營養品,一年後順利恢復健康,消化功能也趨於正常。
一般人小腸長度約為200到400公分,切除超過3分之2,就屬於大範圍切除,吸收功能會變得較差。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明,當腸道無法消化營養素,患者就容易拉肚子,因此腸胃道患者術後常需要「靜脈營養」,不經消化道、從靜脈直接注入,也會給予元素配方(太空飲食)。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吳經閔表示,營養照護是醫療中不可或缺一部份,患者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攸關手術的成敗及康復速度。台大醫院今日(25)舉辦記者會,由院內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組成的營養支持團隊,及2位病友分享營養照護經驗。
陳珮蓉指出,患者在手術、癌症治療、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需要術前、術中、術後的全方位營養支持,在不同時段接受不同營養配方。尤其近年我國腸道手術患者中,滿多是癌症問題,手術治療後還需要接受化療,「但白血球太低、營養不夠,化療就做不下去」,此時就需要先進行營養照護。
陳珮蓉說明,若術前營養狀況不佳,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也會上升,因此術前醫師評估患者身體狀況時,若患者營養不良、貧血、過瘦、血糖過高或營養過剩導致肥胖,以及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病、三高等慢性疾病的高齡患者,都需要營養師介入,先將身體養好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療,否則恐增加後續治療風險。
不過,吳經閔強調,靜脈營養黃金時間通常為半年到一年,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吸收功能、能夠經口進食。雖然部分患者可以完全依賴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達20多年,但通常在使用5到10年後,會出現感染或肝腎功能異常,進而難以維持生命。
吳經閔指出,目前台灣僅針對癌症病人的營養照護給付約500到600點,且台灣住院餐飲費用需要自付,但日本、韓國則有很大的支援,費用支持約1000點,未來學會會持續向健保署爭取術前營養評估及介入治療費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