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問題不只需要關注減量、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塑膠原粒,散播在環境也可能造成危害,綠色和平組織今(28)日特別將環保調查船「彩虹勇士號」開到高雄港,公布台灣首份塑膠原粒汙染調查報告,指出高雄林園工業區周遭4處沙灘皆有塑膠原粒蹤跡,揭露塑膠生產過程產生外洩恐嚴重影響生態,呼籲政府動起來,強化塑膠生產過程中的管制措施。
綠色和平在高雄港遊艇碼頭,與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系副教授許瑞峯,共同發表台灣周邊海域塑膠原粒調查報告,指出林園工業區周遭包含旗津沙灘、旗津貝殼館、旗津風車公園及林園中門沙灘,皆有發現塑膠原粒汙染,其中又以距離林園工業區的中門沙灘密度最高。
許瑞峯說明,塑膠原粒為5公釐以下的塑膠顆粒,是塑膠製品的初級工業原料,檢出的塑膠原粒經過實驗室分析,以PE聚乙烯、PP聚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輕質塑膠為大宗,共通點是都可漂浮於水面上,一旦流出就可輕易透過海洋傳播。
許瑞峯說,調查過程於8月10日凱米颱風過境後,及9月27日晴朗天氣下進行採樣,發現第一次採樣於靠近海面的低潮線,發現較大量塑膠原粒,第二次調查則靠近陸地的上濱線較多,且越靠近工業區海灘越多,於中門沙灘每公斤泥沙最多檢出96.63顆塑膠原粒,搭配海流模擬,顯示塑膠原粒受海流影響程度高,恐隨海流長期在海洋中傳播。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台灣政府針對塑膠垃圾回收、一次性塑膠使用進行管制,已收穫一定成效,但對於塑膠原料在生產、運送中產生的外洩,目前歐洲議會針對塑膠生產提出管制措施,台灣管制力道還有待加強,這次調查揭露塑膠原粒汙染狀況,希望檢討政策從源頭減少塑膠汙染。
代表綠色和平參與《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代表Marian Ledesma指出,每年全球約有45萬噸塑膠原粒外洩至環境中,且幾乎無法被清除,已被多項研究證明對環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彩虹勇士號」下一站將航向韓國釜山參與《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呼籲全球塑膠必須在2040年前減產75%、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以確保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受到控制。
Marian Ledesma也說,目前包含歐盟國家、美國、加拿大、南韓、盧安達、祕魯,以及菲律賓在內等國,皆已表態支持塑膠減產。第四輪談判會議後, 由40多個國家、非政府組織及全球塑膠公約商業聯盟共同發表的《釜山之橋》宣言,呼籲各國應針對初級塑膠聚合物制定一個永續的全球目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