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抗癌飲食上,就是要多吃。但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菌會與抗癌藥物互動,多吃不一定好,吃對才有助發揮藥效,建議可吃高纖蔬菜、全穀類、橄欖油、堅果等有益腸道菌食物,但某些濃縮豆製品、植物抗氧化補充劑、酵素飲或排毒茶,治療期間反而要小心使用,以免降低療效。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指出,藥菌體醫學(Pharmacomicrobiomics)是一門正在快速發展的科學領域,簡單來說,我們吃下藥時,藥物不是馬上發揮作用,而是先經過腸道菌的加工廠,這些腸道菌可能會提升療效、讓藥物失效或者是增加副作用。
張家銘表示,最新的兩篇研究發現腸道菌會跟抗癌藥物互動,有時幫忙、有時搗蛋,進而影響療效。一篇刊登在《Cell》研究指出,大豆裡的大豆皂苷,會被腸道菌分解成另一種叫soyasapogenol的物質,進而讓肝臟加速分解抗癌標靶藥(特別是PI3K抑制劑),導致藥物血中濃度變低、效果變差,也就是說,患者可能想著吃豆漿補身體,腸道菌卻默默把藥吃掉,反而讓治療變沒力。
幫助免疫細胞攻擊腫瘤
張家銘表示,另一篇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則顯示,有些腸道菌是癌症免疫療法的最佳隊友。像是阿克曼氏黏蛋白菌,會幫助免疫細胞更有效攻擊腫瘤,但若在吃抗癌藥過程中使用了抗生素、或吃擾亂菌相的藥物(例如PPI類胃藥),這些好菌可能就會被「洗掉」,讓治療打了折扣。
張家銘表示,很多人以為服用抗癌藥物時刻,飲食上也要吃多才能補多,其實不然,吃得剛剛好、吃得對,才是發揮藥效的最好方式。像高纖蔬菜、全穀類、橄欖油、堅果等地中海型飲食內容,就很適合支持腸道菌健康。某些濃縮的豆製品、植物抗氧化補充劑、酵素飲或排毒茶,治療期間反而要小心使用。
讓好菌站上抗癌舞台
張家銘表示,這並不是說它們不好,而是「在治療的當下,它們的角色要換一下」。我們要給身體最單純的支持,讓好菌有機會站上舞台,而不是一堆複雜的信號干擾他們出場,「吃對東西」才真的會讓抗癌治療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