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在台灣長年被視為提神解勞的「口中菸火」,對許多勞力工作者而言,是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醫界與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早已明確指出,檳榔是導致口腔癌與頭頸癌的重要致癌因子,其危害遠比民眾想像中更廣泛而深遠,唯有拒絕檳榔才是遠離癌症的關鍵。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的頭頸癌病人中,口腔癌占比最大,且有超過7成在確診時已屬第3期以上,也就是中晚期,顯示早期發現與防治仍具極大挑戰。
另,2023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在45至59歲男性癌症發生率中名列前茅,明確反映該年齡層高風險行為(如嚼檳榔、吸菸、飲酒)仍普遍存在。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李明璟指出,中壯年族群是台灣經濟與家庭的重要支柱,但他們卻是頭頸癌最主要的受害者,罹病這個過程不僅衝擊健康,更造成沉重的經濟與社會負擔,加上台灣正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是不容忽視的公共健康警訊。
李明璟說,許多病人在確診後需接受切除手術、放射治療與化療,除了面對疼痛與復健期長的身體折磨,還得接受語言功能、吞嚥能力甚至外觀的改變帶來的心理衝擊。
許多病人在術後面臨溝通障礙、體力下降、咀嚼與吞嚥困難,整體飲食型態完全改變,有的甚至需要依賴高價營養品維持基本體力,平均每月額外支出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此外,有人被迫離職、轉行,家庭收入瞬間銳減,陷入生理與經濟的雙重打擊。
李明璟表示,根據研究指出,檳榔使用者多合併吸菸與飲酒行為,形成所謂的「3害組合」。這3者之間並非單純累積,而是具有高度加乘效應,合併的不良習慣罹癌風險高達123倍,這種複合型致癌風險不僅增加治療困難度,也顯著提升復發與轉移的機率,大幅縮短存活期。
他提醒,這類疾病常在症狀明顯前就已惡化,而病人多在中壯年,恰好是家庭與社會的主力,一旦病發,不僅拖垮1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目前全台已有超過50家醫療院所設有「戒檳門診」,由專業團隊提供心理支持、行為治療與藥物協助,幫助有成癮習慣者逐步戒除。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