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國小營養午餐10年來支出86億元,其中水果佔13億元,但如蓮霧、芭樂、百香果等整顆品項水果,多得靠刀子等截切器具才有辦法食用。議員洪婉臻表示,也許大人能夠靠剝來食用,但對於低年級學生該如何是好,應研議增設截切水果選項。北市教育局回應, 尚需考量截切易氧化、維生素C流失與保鮮時間短、微生物繁殖等食安風險,將邀集學校討論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

洪婉臻11日在教育部門中指出,台灣是水果大國,但多數水果沒有出現在營養午餐裡,當季水果約有19至23種,學校通常只用6至10種,如蓮霧、芭樂、香蕉、棗子、橘子、百香果等,其中有些品項孩童「看得到但吃不到」,需要靠刀子等截切器具才有辦法食用,也許大人能夠靠剝來食用,但對於低年級學生該如何是好。

洪婉臻現場也請教育局長湯志民示範如何食用「整顆」類型的水果,湯志民說柳丁要直接剝會「比較辛苦」、百香果則要切開再使用湯匙;洪婉臻說,光大人要剝皮就有點困難,孩童在學校的午餐時間只有25至30分鐘,要打飯菜、食用、整理餐具、再吃水果時間怎麼夠;湯志民說,水果能夠當季、多樣化對孩子來說比較營養,對於「整顆」類型的水果孩童要食用須花較多時間。

洪婉臻直言,這些沒辦法食用的水果最後會被孩童「創意處理、孝敬父母、爛在書包」,像是將吸管插入百香果裡面,或是拎了一堆同學不要的水果回家,甚至是塞在書包被壓爛;水果供應品項少,又整顆供應、去皮困難、完食率低,甚至直接進廚餘桶報廢。

洪婉臻說,國小營養午餐10年來支出86億元,其中水果佔13億元,結果孩童卻不買單,為讓孩童營養更均衡、選擇更多元,應研議營養午餐增設截切水果選項,同時未來改為截切方式提供食,也要選擇環保材質盛裝,如果經費窒礙難行,可先從小學開始試辦。

湯志民表示,對於提供孩童多樣、方便的營養午餐水果來吸收營養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需截切水果的方向會研議辦理。

教育局回應,學校午餐菜單設計及供應內容依教育部「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為依據,以每日供應1份水果為目標,學校午餐供應水果採用當季食材,以方便學生食用為原則,配合學生年齡及食用狀況適度調整供應,並加強食農教育指導學生認識水果及食用方式。

教育局指出,針對裁切水果或能增加學生食用意願,因學校午餐供應尚需考量「水果截切過程易導致氧化」、「維生素C流失與口感變差」、「截切後保鮮時間短」、「冷藏保存與快速配送」、「微生物繁殖與食安風險」及「包裝材質若為一次性塑膠,增加環境負擔」等因素,將邀集學校討論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並同步詢問團膳業者有關冷鍊、保存、食安、環保包裝等議題,確認後以實施計畫方式尋找有意願學校研究規畫。

#台北市 #洪婉臻 #水果 #營養午餐 #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