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上海台灣研究所的搜尋結果,共19筆
上海台灣研究所4日於上海舉辦「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座談會,邀集多位曾參與「辜汪會談」及兩岸協商的前官員出席。海協會會長張志軍與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先後致詞,均強調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中美多項分岐議題懸而未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5日晚間通電話,為雙邊關係和緩奠定基調,習近平並強調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大陸學者6日對此指出,台海議題是大陸核心關切中的核心,本次對美提出要求很有針對性,台灣問題勢必成為中美下一階段談判重點。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峯向本報指出,從上海推動居民赴台團客遊,再到大陸文旅部此次拍板定案,這是大陸對台工作固定且一貫的「進展」,即在「大交流」的基調下推進兩岸交流,拋球希望民進黨政府可以在台灣民眾赴陸旅遊方面相互開放,觀光開放的壓力又推回到民進黨政府身上。
大陸文旅部今宣布,將於近期恢復福建、上海居民赴台團客遊,兩岸觀光交流露出曙光。學者分析,陸方持續在「大交流」的基調下推進兩岸交流,「拋球」希望民進黨政府可以在台灣民眾赴陸旅遊方面相互開放。而隨著民眾赴陸旅遊人次數漸增,陸方釋出開放消息,也把兩岸觀光開放與否的壓力推到民進黨政府身上。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歷經波折順利舉辦,上海也將開放團客赴台。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杰接受本報訪問表示,雙城論壇就像兩岸關係的縮影,順利舉辦為兩岸注入暖流,也證明兩岸交流擋不住,他認為上海展現了靈活細緻的「巧實力」;對於上海團客將赴台,他研判,未來廣東、浙江等沿海省市,也有可能跟進。
「雙十」講話是賴清德是繼「5•20」講話後又一篇較為系統全面的「台獨」告白,頑固堅持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更妄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代表台灣」,升級對抗挑釁,點燃了台海新一輪風暴。
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18日閉幕,兩岸學者提出增加兩岸交流之建言,有學者認為,應該為經濟交流「創鏈而不是斷鏈」,呼籲陸方恢復日前中止的ECFA早收清單優惠關稅項目,並讓ECFA成為兩岸間的鏈結,評估增加優惠關稅項目。
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有學者憂心,如果繼續衝突的話,可能會產生「台灣加一」,即國際企業擔心台海爆發衝突而向外轉移,以避免風險,這對台灣企業的發展很不利。大陸學者則提出,兩岸要開展精細化的交流合作,包括「軟交流」、「智交流」與「慢交流」。
520以來兩岸關係陷入低迷,大陸國台辦旗下智庫「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下簡稱海研中心)主辦的「2024兩岸關係研討會」將於明天登場,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及多位各地大咖涉台學者將出席,相關發言或將透露未來的對台政策或研究的風向。
大陸國台辦7日在官網新增「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專欄,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大陸對台政策很明確,在反台獨問題上,沒有討價還價餘地」!「對老百姓要融合發展,對於分裂勢力,該下重手就要下重手」。
據中新社報導,「2024台海觀察論壇」今天(21日)在上海舉行,兩岸50多位學者專家高度關注美國選舉對台海局勢帶來的可能風險,要求美國政府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把不支持台獨落到實處,管控民進黨當局的台獨冒險。兩岸學者呼籲民進黨當局順應民意,真正體認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人、同是中華民族、共有中華文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0日高規格接待前總統馬英九一行,引發外界關注。大陸學者表示,馬英九推動兩岸交流,是當前兩岸關係緊張下「寒風中的一股暖流」,而在馬英九希望搭起兩岸和平橋梁的背景下,馬習二會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也是一個有助於兩岸和平穩定的積極因素。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0日下午高規格接待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一行,引發外界關注。大陸學者表示,此訪是馬英九個人的「自我昇華」,其推動交流更是當前兩岸關係緊張下「寒風中的一股暖流」,預期之後會有一系列兩岸交流的活動發生,為兩岸關係發展寫下新篇章。
前總統馬英九在賴清德就職前再度訪問大陸,淡江大學副教授黃介正25日表示,兩岸只要有往來和交流,都有助緩解當前的緊張關係。上海台灣研究所長倪永杰則認為,馬英九此次行程將赴北京,其中肯定有一些政治敏感性,但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相信馬一定會在推動兩岸關係正面發展上做努力。
立法院長韓國瑜有望循慣例接任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不過2022年8月大陸國台辦曾將民主基金會列為制裁對象,對於韓若接任民主基金會董事長,是否有助制裁解套?大陸學者倪永杰指出,在政治上,須要有更積極的表態,在法律上,則要循相關程序進行;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認為,若由韓國瑜出任董事長,北京對該機構的制裁有可能出現轉圜,甚至恢復接觸,這樣不只有助兩岸溝通,民共更能開啟對話。
兩岸政策與大陸政策
2019年1月2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兩岸中國人要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青年是構建兩岸關係重要的參與者、影響者,甚至是引領未來兩岸趨勢走向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可以說,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方面持續對台釋出善意,相繼提出「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眾以及台灣青年)、「一代一線」(即年輕一代和基層一線)等群體的兩岸交流新政策,這其中台灣青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大陸也不斷推出針對台灣青年在陸生活學習創業就業的「同等待遇」,均凸顯大陸對台工作已將台灣青年群體視為「重中之重」。大陸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實實在在地讓在陸台青享受發展機遇、感受祖國溫暖,然而對於在島內的青少年,由於隔著一道海峽,尤其是民進黨當局的「抹黑」、干擾與阻撓,大陸很難直接對他們產生影響。好在近年來隨著大陸實力的增長,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島內青少年開始瞭解真實的大陸,對大陸放下排斥,積累正面觀感,甚至產生一種親近感,而這無疑是改變台灣地區下個世代認同的關鍵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