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動物化石的搜尋結果,共22筆
近期連日豪雨為台南帶來災情,被譽為台灣地質演化「活教材」的左鎮知名化石採集地菜寮溪,在豪雨過後,因洪水侵蝕與泥砂堆積,重塑溪流部分地形,局部區域與原貌落差超過3公尺,左鎮化石園區警告,新堆積淤泥含水量高且鬆軟,極易陷入其中無法脫困,暑假正值化石採集旺季,呼籲化石愛好者切勿單獨行動,也不要深入陌生地段,以免發生危險。
總統賴清德近日展開「團結國家十講」,但其間卻因提到「猛獁象」、「雜質」,指控前總統馬英九自稱「區長」,而引起外界討論與批評。對此,前立委沈富雄吐槽,賴清德第一講的說法,自己早在50年前就在台灣提過,他諷刺,賴可說是50年來沒進步、是「台獨憨孫」。
賴清德總統強調台灣是一個國家,稱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可以。他從憲政面解釋台灣擁有主權的完整,並從台灣的生態、人種與文化淵源和大陸不同,從日據時代就開始對抗入侵者,「證明」台灣是一個與中國無關的獨立體。
賴清德總統強調台灣是一個國家,稱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可以。他從憲政面解釋台灣擁有主權的完整,並從台灣的生態、人種與文化淵源和大陸不同,從日據時代就開始對抗入侵者,「證明」台灣是一個與中國無關的獨立體。
長達7公尺、台灣特有種「台灣豐玉姬鱷」化石與等身骨架首度曝光!61年前在台南左鎮菜寮溪出土的6件化石相隔一甲子「回娘家」,在出土地左鎮化石園區亮相,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強調,這是台灣目前所知最大型爬蟲類,尤其菜寮溪陸續出土早坂犀、猛獁象、鱷魚等動物化石,建構遠古完整生態系。
總統賴清德22日舉行「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期間他提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生態系,如曾出土猛獁象、金絲猴等動物化石,以及發現左鎮人的頭骨。對此,網紅「館長」陳之漢批評,賴清德提長毛象是為「借殼上市」,他並要求賴不要再稱大陸為「中國」,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賴清德22日舉行「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提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生態系,如曾出土猛獁象、金絲猴等動物化石,以及發現左鎮人的頭骨。名嘴歷史哥李易修直呼,賴清德提出的台獨論述,就是所謂台派四大謬論,亂講一通,根本是以前台派不碰的死亡陷阱,可見台獨已經末路了!
總統賴清德昨(22)日舉行「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期間他提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生態系,如曾出土猛獁象、金絲猴等動物化石,以及發現左鎮人的頭骨。此話讓資深媒體人謝寒冰吐槽,硬要提台灣40萬年前有動物,根本就是在告訴大家當時台灣不是島,與大陸完全相連,賴清德提這件事是要主張統一?
國際級化石「潘氏澎湖鱷」回歸,沉寂10年的澎湖化石館,全新規劃常設展「澎湖水道傳奇」,讓這隻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完整的大型古脊椎動物化石原件展出,26日上午再風光開幕。
澎湖群島擁有悠久的開發歷史,自古以來便是東亞海洋貿易的重要樞紐,擁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2006年在西嶼鄉內垵村發現的潘氏澎湖鱷化石全長約4.6公尺,經過台中科博館的研究,是台灣目前已知最古老且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之一。且可追溯至1500萬至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與澎湖水道動物群的化石相比,屬於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是貨真價實的「遠古鱷王」!
2006年在澎湖西嶼鄉內垵村發現的潘氏澎湖鱷化石,經澎湖縣政府重新規畫化石館空間後,將成為鎮館之寶,12日縣長陳光復視察籌備進度後,力求在5月花火節前及配合故宮展同期開展。屆時,鄉親與遊客將可一睹這台灣發現最古老、最巨大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風采。
極目新聞26日報導,世界考古界的關注焦點「鄖縣人頭骨化石」,首次以「真面目」進入全球觀眾視野。
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他們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後認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0月23日簽署框架協定,展開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研、樣本整理鑒定、培訓、交流等合作。協議下的首個合作項目是研究於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這也是首次在香港發現恐龍化石,已初步證實是白堊紀時期(約1億4500萬年前至6600萬年前)巨型恐龍的一部分,推斷有可能是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
澳洲近日出土了一件寒武紀化石,比先前紀錄早上了1500萬年,幫助科學家更暸解地球上最豐富多樣的動物──蛻皮動物總門(Ecdysozoa),包含節肢動物及線蟲類的演化起源。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古生態學家卓瑟(Mary Droser)和她兒子修斯(Ian Hughes)主持,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3日簽署框架協定,展開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鑒定、培訓、交流等多方面合作。雙方在協議下的首個合作專案是研究於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這也是首次在香港發現恐龍化石。
為響應10月4日的「世界動物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台灣史前動物特展」,以120件珍貴展品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台灣數萬年的生態變遷,更以「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喚起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
土耳其官媒週一(8日)報導指出,全球9成琥珀礦藏位於俄羅斯,其中又有大量礦藏集中在該國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中國大陸為俄琥珀最大買家,其他亞洲、中東國家也是進口國。新冠疫情前,俄國與土耳其合作一度停擺,現在正積極重新展開合作。
因應春節假期,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規畫「龍來十三鬥鬧熱」系列活動,加上熱門的「史前動物特展」、神秘的「考古探秘-海洋.陸地.虛擬.展示」,以及5G虛擬實境,讓參訪民眾到博物館感受叢林探險氛圍以及水下世界。
大陸考古團隊在湖北一處舊石器時代遺跡出土大量動物化石,除了常見的牛、馬、鹿等動物,還有許多珍奇異獸,像是劍齒象、劍齒虎、貘等,而且這些動物化石大多只有頭骨、脊椎等部位,化石堆中還有用來狩獵、切割的石製品,因此推測這些動物就是當時人類的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