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利尿激素的搜尋結果,共21筆
宜蘭縣1名8歲男童因尿床而逐漸陷入自卑與壓力中,家長雖然曾帶孩子到診所就醫,但初步評估仍正常,家長最後帶孩子到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尋求專業協助,醫院診斷為「原發性夜尿」,醫師也提醒,夜尿的治療不僅需要醫學介入,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並行。
喝水對健康相當重要,但喝錯可能會影響腎臟健康,從早上起床第一口水,到睡前最後一杯水,每個細節都攸關身體健康。營養師高敏敏列舉10項錯誤的喝水習慣,包括喝過量、偏好特殊礦物質瓶裝水、起床第一杯水太晚喝、感覺冷就不想喝水、運動後狂灌水等,必須盡快調整。
不少人有頻尿的困擾。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頻尿未必是疾病導致,而是吃錯食物,他分享有位20多歲女子,1個小時就跑1次廁所,讓她不敢出遊,經他告誡要避開喝濃茶、柳橙汁與吃辣習慣後,1周後,困擾女子多年的頻尿即獲改善,提醒柑橘類水果會刺激自律神經系統,甚至比咖啡更易讓人頻尿。
頻繁夜尿損害睡眠品質,導致白天精神不佳。醫師曲元正指出,每晚夜尿2次以上,就等於是身體代謝與老化的「臨床黃燈」,需要進一步接受泌尿系統評估,長期夜尿與心血管疾病、情緒障礙、生活品質下降有明確相關性,更是慢性病「悄悄惡化」的早期訊號。
晚上吃錯食物,可能導致早上排便不順。國外專家指出,高脂食物、酒精、精製穀類、高蛋白點心、乳製品等5種食物,可能導致腸道活動更慢、排尿增加造成輕度脫水,建議夜晚應避免食用,特別是睡前。
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條件。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水喝太多、太少都可能傷腎,他整理出10大傷腎的錯誤喝水行為,包括運動後狂灌水、迷信鹼性水等,排名第一的是「從小水喝太少完全無自覺」,這類人每天喝水量不到1000c.c.,常感冒、易三高、痛風、結石,有顆超齡的老腎臟,建議一般人白天至少要喝8次水。
很多人每天必喝咖啡,卻又擔心會流失鈣、鉀鎂等電解質。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研究發現喝咖啡雖然會增加鈉、鉀、鎂、鈣排出,但一般人的身體會透過飲食來補足,除非是腎功能不佳者與激烈運動後的運動員,若只喝咖啡,而沒有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確實可能會增加脫水與電解質流失的危機。
一名11歲小五男童每天有尿床問題,不得不包尿布睡覺,父母擔憂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求診,兒科醫師林子晴做詳細病史詢問與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及腎臟疾病等可能性,經醫病溝通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並搭配藥物治療,男童在藥物控制下幾乎不需要尿布,將持續門診追蹤並與家長討論後續計畫。
許多人都有夜尿的困擾,尤其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越高。對此,醫師表示,若長期夜間睡眠過程中起來排尿超過2次以上,就應盡快就醫檢查。而夜尿成因多元,包括飲水過多、攝取咖啡因和酒精、膀胱容量減少、抗利尿激素不足、泌尿道感染,甚至可能與糖尿病等疾病相關。
全台推估有720萬人面臨夜尿困擾,尤其好發於中、老年男性,40歲以上盛行率達4成。醫師指出,不少民眾以為夜尿是單純老化,透過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能改善,甚至輕信食補、按摩穴位等偏方,事實上夜尿症多為大腦荷爾蒙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應立即至泌尿科就醫,並透過日常3招緩解夜尿。
全台720萬人有「夜尿」困擾!不少民眾晚上常睡到一半起床如廁,夜尿症好發於中年及老年男性,40歲以上盛行率近4成、80歲以上更高達8成。醫師提醒,夜尿不僅影響睡眠品質,更會增加癌症、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民眾不應輕信網路偏方,記得及時尋求泌尿科協助。
男人上了年紀頻尿,多會聯想到攝護腺肥大,耳鼻喉科醫師徐英碩提醒,也有可能是因睡眠呼吸中止症,他分享有位阿伯每晚會如廁5、6次,一直以為是攝護腺肥大,直到有天與朋友共住,朋友嫌阿伯整夜打呼,阿伯因此到耳鼻喉科就醫,確診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手術摘除喉嚨裡2顆像貢丸大的扁桃腺,阿伯自此改善打呼,夜尿也銳減到1次,甚至可一覺到天亮。
半夜起來尿尿好麻煩,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一般人入睡後,最多起來尿1次,若尿尿達2次以上,即定義為「夜尿」,「夜尿」是腎病的重要警訊,若連續1個禮拜都夜尿,一定要就醫,否則未來3到15年會發生慢性腎衰竭。另有研究顯示,夜尿次數大於3次,死亡率會增加46%。
根據調查指出,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平均每8個成人就有1人罹病,每年新增洗腎人數更超過1萬2千人。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提到腎臟病徵兆,一般人常會想到的是貧血、水腫、疲倦等,但真正早期腎臟障礙其實是「夜尿症」,卻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只要發現晚上睡覺起來排尿超過2次,且持續未改善,最好盡快就醫檢查。
依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推估目前至少有450萬人飽受夜間多尿困擾而不自知。對此,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分享3種改善夜尿症的方式,分別為調整生活習慣、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其中關於調整生活習慣,他提到,不論症狀嚴重與否,都值得好好實踐,例如心、腎不佳者,不妨可嘗試於午休平躺半小時,能減少晚上排尿的可能。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被控在南港展覽館及龍潭購地案洗錢部分,台灣高等法院更二審判刑2年,經最高法院撤銷發回後,她以有疾病出庭應訊將有生命危險為理由聲請停止審判,台灣高等法院更三審佐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診斷證明,裁定她能到庭以前停止審判確定。
晚上睡覺時,卻不時要起來尿尿,睡眠一再被中斷,精神不好,血壓、血糖控制也會差。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建議有夜尿困擾者,每天做2個動作,包括睡前泡腳15分鐘,泡完再把腳跨放在40公分高的椅子20分鐘,「每天花35分鐘,2個月就能有效改善夜尿。」
一名30歲身材肥胖的男子,每晚都得起床如廁6、7 次,覺得才睡著,又要爬起來尿尿,苦不堪言因此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男子睡覺時呼吸中止的次數,每小時高達 100 多次,是常人的幾十倍,建議男子做減重手術,術後男子夜尿次數,隨著體重下降而遞減,後來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
夜尿是很普遍卻又容易忽略的問題,不只老年人,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對此,醫師指出,導致頻繁夜尿的情況,可能與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有關,主要是因為3C產品中的藍光會令大腦誤以為是白天,進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讓人一晚上要醒來數次去上廁所。為維護良好睡眠品質,入睡前最少1小時戒掉電子產品,讓大腦準備好好休息。
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推估目前至少有450萬人受其所擾。對此,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造成夜尿的原因多元,包括攝護腺肥大、抗利尿激素不足、睡前水分攝取過多、心臟衰竭、失眠、泌尿道感染、糖尿病等,都可能出現夜尿症狀。因此,一旦有此情況千萬不要忽略,應找出發生的正確原因,盡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