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教育家人物典範的搜尋結果,共15筆
「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不能用同一標準去看待,應該要做的,是幫孩子搭一個適合他跨上去的階,他就可以往上跨。」李芸菁在特教領域服務超過20年,前後服務於基隆、彰化、台中、雲林等地的特教學校,由於表現出色,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文藻外語大學教授李雪甄將數學教育以跨領域合作方式啟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幫助他們找到學習中的渴望與成就感,讓他們對數學有感、不再害怕數學,瞭解到數學也可以很實用與生活息息相關,她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早年與團隊創建了「無語良師」制度,這是一套整套完整的遺體捐贈及大體解剖流程。當時全台灣的醫學院仍在採用無主遺體教學,他推動的這套制度,可說是改寫台灣解剖學的歷史,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為推廣閱讀,台北市士林高商圖書館主任鍾允中辦起聯誼活動,邀請同學到建國中學圖書館參訪,看看其他學校的學生都在閱讀什麼書籍,也邀請建中同學參觀士林高商的圖書館,讓兩校學生藉由交流而見賢思齊。鍾允中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益科技大學教授林宗宏每個月帶著學生到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進行公益服務,幫忙架設電腦與網路,導入智慧農業,改善農民生計,十幾年來沒有間斷,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台北市石牌國中的教室裡,理化老師林連鍠正敲打著桌面,輕快地唱起元素週期表,「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精準的鼓點、嘻哈洗腦的節奏,讓學生不記住都不行。林連鍠是學生眼中的「理化神」,他用簡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克服對理化的恐懼,最近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我設定給他們的目標,讓他們要能夠找到自我的價值。」蔡佩津曾經在台東縣豐年國小擔任特殊教育老師,面對有各種學習障礙的學生,在課堂上從來不會低估他們,反而會訂下明確的教學目標,讓這些學生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未來如何可以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蔡佩津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基隆安樂高中科技中心主任吳怡慧,106學年打造了基隆首間科技中心、以及唯一的高中自造實驗室,讓安樂高中成為當時全台唯一六年一貫的科技發展中心學校。她並推動安樂高中與海洋科技博物館及海洋大學教授合作,發展船舶課程,對於科技課程發展相當投入,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當微波爐壞了,不管使用者是否理解它的運作原理,下場還是只能送修,那麼學習微波爐的科學理論,又有什麼用處呢?」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初次任教時,就曾這樣被一名學生提出疑問。
高雄中學教官胡中中,擔任高中教官22年,她創立「全民國防教育學思達共備社群」臉書社團,深耕全民國防教育教學及學生生活輔導,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她以「教育界的花木蘭」為自我期許,陪伴學生實現夢想。
從事教育生涯近30年,劉秀慧從一名單純的體育老師,陰錯陽差轉入中介教育,在苗栗縣建國國中慈輝分校擔任主任時,她無私的奉獻讓無數有中輟之虞的孩子被緊緊拉住,不至於出軌。劉秀慧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花蓮縣化仁國中有7成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教務主任蔣佳珈知道光僅僅是「快樂」無法讓孩子的後半輩子生活無憂,所以她送給了孩子「閱讀」與「思辨」兩項武功秘笈,讓他們出社會以後,走到哪裡都派得上用場。她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出身於綠蠵龜的故鄉-澎湖望安島的馬公市中興國小校長陳智賢,在師資較不穩定、資源相較有限的離島,透過團隊合作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舞台和動力,讓學生、老師、家長、社區都有感,為離島孩子開啟一片天,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哪位老師會把「玩」放至在教學中,並利用學生愛玩的心情,啟發他們創作潛力?台北市金華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黃蕙欣,在27年教學生涯中,每堂課都有創意展演,架構豐富的劇情與策略,每天新點子在腦中迸出,課程不斷更新,讓教學永保鮮味。她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
台東縣新生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兼總務主任楊鵲彬,24年來,在教育工作中將創意融入美術課程,讓孩子們認識生活中的美。他用設計專業讓美感融入校園環境工程,用簡單的方式讓藝術教育變得貼近生活,最近被教育部選為教育家人物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