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消化道癌症的搜尋結果,共20筆
衛福部6月公布2024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3年都高居榜首,而十大癌症當中,消化道癌症占了4分之3,包含肝和肝內膽管癌、腸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等。專家指出,過去治療腸胃道惡性腫瘤的藥物很少,但隨著分子病理學進步,這2年陸續有新藥問世。政府既已將基因檢測納入給付,新藥的給付也要跟上,否則病患做完基因檢測,卻沒能力自費,反而也得不到治療。
腸道好人不老!當發生消化問題,輕則休息一下就痊癒,重則需要手術,若延誤治療恐有致命風險。旺旺中時第三屆「預防醫學 腸識講座」1日盛大舉行,第一場專題講座邀請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方躍霖主講「腸治久安、肝膽齊照」。
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有一位48歲婦人,因胃食道逆流症狀就醫,經檢查竟發現罹患胃癌,因婦人相對年輕又無家族史,研判罹癌有可能與其住家旁緊鄰宮廟有關,長期吸PM2.5等空汙物,導致身體發炎與致癌,由於生活中毒物無所不在,建議民眾平時就要多吃番茄、大蒜等食物,來幫助身體排毒。
還在吃剩菜剩飯?當心讓癌症趁機而入。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感嘆,他看過許多人為了省錢、省事,把癌症給省出來,疾病找上門後才後悔莫及。過去就曾有一家3口因經常吃剩菜剩飯,相繼罹患胃腸道癌症,這是因隔夜的飯菜會產生較多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會增加癌風險。
喝茶好處多多,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多元的茶葉品種。營養師林俐岑指出,發酵程度越低的茶,兒茶素含量越高,兒茶素有助延緩衰老、預防消化道癌症及乳癌,在綠茶類的含量最豐富,可選擇三峽碧螺春或是龍井茶,不過就算是發酵茶,對身體也是有益處,只要掌握無糖原則就可健康喝。
手搖杯、碳酸飲料、酒精,你喝的是快樂,還是吞下了癌細胞狂歡派對的準備?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包括含糖飲料、酒精飲品、超過65°C的熱飲與加工果汁,都是可能致癌的飲料;研究發現,即使是喝號稱100%純果汁的加工飲品,也會使得整體罹癌風險上升12%,卻有些人天天都喝。
天氣變熱,很多人會隨手買杯飲料。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包括含糖飲料、酒精飲品、超過65°C的熱飲與加工果汁,都是可能致癌的飲料;有研究發現,每天喝500c.c的含糖飲料,會增加87%罹患胰臟癌風險,即使是喝號稱100%純果汁的加工飲品,也會使得整體罹癌風險上升12%。
一喝酒就滿臉通紅?可能是酒精不耐症!長期喝酒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酒精不耐症患者,風險恐高出40倍。醫師示警,全台有近半數、千萬名民眾有酒精不耐症,位居世界之冠,症狀包括臉紅、心跳加速、嘔吐等,民眾可透過酒精、紗布輕鬆檢測,切勿過量飲酒。
大腸癌是僅次於肺癌,國人最好發的癌症。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有位30多歲女子,常會頭暈、耳鳴,但她自認是因生理期經血量多、貧血所致,日前暈倒被送醫,檢查後才發現她罹患大腸癌,腫瘤持續出血,才造成長期貧血,並出現頭暈與耳鳴,根本與生理期沒有關係。
台灣號稱手搖飲王國,飲料店林立,偶爾來上一杯成了生活中的小確幸。醫師黃軒提醒,有4類常見飲品其實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包括含糖飲料、酒精、超過65°C的熱飲與加工果汁,「喝一口是快樂天堂,喝之後是癌化墳場」。他提醒如果真的要喝果汁,除了一定要自己打的外,也要加一些水稀釋並保留果渣,適量飲用。
現正值高麗菜盛產的季節。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高麗菜是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營養明星」,食用不僅有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與穩定血糖,對預防乳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也有潛在好處,建議以清炒、涼拌或蒸煮方式烹調,避免過度加熱,以保留最多營養,「我家餐桌上幾乎都有高麗菜。」
惡性腫瘤雖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但早期診斷與治療成功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當中消化道癌若能以完整手術切除,還有治癒的可能性,不過傳統手術有潛在風險且可能發生術後併發症,為此,屏東榮民總醫院引進「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微創傷口小、恢復快且低復發率的優勢,一年半內助10名癌症患者找回健康。
基亞24日公告,與日本Oncolys BioPharma共同開發的溶瘤病毒新藥OBP-301,應用於治療食道癌的合併放化療療法,在美國的臨床結果顯示具有突破性治療效果,13名受試者結藥後腫瘤消失。法人認為,應有助於未來的授權或國際合作案。
苗栗縣一名41歲男子日前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並經安排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由於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腫瘤,而進一步做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ERCP)並切片,後續由部苗外科醫師陳雁捷施以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並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
食道癌為國人常見的消化道癌症,其不容易早期發現,一旦確診往往已是中晚期,導致5年存活率不到20%。而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喝酒、抽菸外,過熱的飲食溫度也要小心。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就透露,先前她有位親戚愛喝滾燙熱湯,後來被診斷出罹患食道癌,沒多久就病逝了。
百年老藥阿斯匹靈具有鎮痛解熱與「護心」功效,大腸直腸外科陳致一表示,近年來的多篇研究也指向,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也具有降低增強免疫力,尤其是降低消化道癌症及大腸直腸癌的潛力。食藥署則提醒,服用阿斯匹靈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若服用後出現血便、黑便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癌症長期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2023年相關醫療支出將近1400億元,占國家總醫療預算近2成,反映出癌症治療對健保資源的巨大需求。國家衛生研究院自2019年跨領域合作,成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收案六大癌症晚期病患共2000例,開啟台灣癌症精準醫療新紀元。
「臭老」年輕人罹癌風險高。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指,國外研究發現,因飲食、壓力等使身體快速衰老的年輕人,與一般年輕人相較,罹患肺癌風險增加2倍,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高出62%,罹患子宮癌風險也多出83%,要減少這種情形,建議從飲食、運動等健康生活做起。
勤量體重很重要,最新研究顯示,平常不注意體重者,罹癌風險較有注意體重者,增加3.1倍,若2年內體重減輕10%以上,整體罹癌風險平均提高37%,其中罹患食道癌風險增加6.43倍,肝癌風險增加5.16倍,至於罹患胰腺癌、胃癌與膽道癌風險也都超過2倍。
食道癌為國人常見的消化道癌症,該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而晚期治癒率不佳、5年存活率僅10%,死亡率高居不下,如何預防是重要議題。對此,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5類食物能防食道癌,包括富含維生素C、鋅離子、鈣離子的食物,以及綠茶、綠色蔬菜和水果。其中,他特別提到莓果類的水果最有效,根據研究統計,可減少罹患食道風險達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