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農耕地的搜尋結果,共22筆
為共同響應10月5日「石虎日」(十、五諧音),台北市立動物園在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暨「國際保育員日International Zookeeper Day」舉辦「就是i石虎」快閃活動。午後安排「亞洲貓科大復興」特映會及映後座談,邀請民眾透過教育活動與觀影體驗,深入了解台灣原生貓科動物「石虎」所面臨的嚴峻生存挑戰與保育希望。
花蓮光復鄉災情慘重,台北市公衛師公會提醒,泥流通過農耕地或是工廠,可能夾帶農藥、肥料殘留與工廠的油料或化學品,存在潛在污染風險,建議環保與農業主管機關進行水質與土壤檢測。檢測結果出爐前,居民應避免使用受淤泥覆蓋農地種植食物,亦應避免直接飲用井水及地下水。
自秦始皇起,長城便成為農耕民族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歷經秦、漢、明皆有大規模修築。然而到了宋朝,儘管遼、金、西夏虎視眈眈,卻少見完整長城的建設,原因在於五代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宋朝無法掌握長城核心區域,只能依靠軍寨、河防等新型防線。宋代雖有零星防禦工事,甚至傳說岳飛曾主持修築「宋長城」,但並非國家級長城體系,這也反映了當時不同的軍事與地緣格局。
新北市動保處與石碇區永安里辦公處為守護食蛇龜生態,日前在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永安里設立2面食蛇龜生態解說牌,並加強巡守,防範非法盜獵行為。動保處呼籲,在野外發現食蛇龜時,應秉持「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三不原則,避免對其造成壓力或傷害。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生態豐富,已列為國家重要溼地,但近年積水漸多,造成鳥類棲息地減少,經農業部林保署南投分署水位調控試驗,成功創造兼顧排水需求與水鳥棲息的雙贏環境,分署22日分享成果,強調此次調控成功的經驗,對於未來國土生態綠網推動有很大幫助。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生態豐富,已列為國家重要溼地,但近年來積水漸多,造成鳥類棲息地減少,經農業部林保署南投分署進行水位調控試驗,成功創造兼顧排水需求與水鳥棲息的雙贏環境,分署22日與大家分享成果,強調此次調控成功的經驗,對於未來國土生態綠網的推動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過去以農立國,但隨時代演變,經濟重心逐漸轉變,農業發展也受到挑戰。新北市在都市快速發展之下,農耕土地面積逐年減少,從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之間,減少了近15%,達2758餘公頃。農業局解釋,主因是都市計畫變更及私人變更農地做為特定目的事業使用。
根據印尼官方6日公布的數據,當地2024財年未經審計的預算赤字為507.8兆印尼盾,約313.8億美元,占GDP的2.29%,低於財政部先前的預估值,但高於2023年的預算赤字占比。
為推動與支持台灣生物多樣性發展,玉山金控26日再次參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活動,這次玉山志工跟隨學會的鳥類專家至北投進行鳥類觀察與記錄,透過親自上傳鳥類數據,落實公民科學並學習如何進行鳥類數量變化觀察。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估算,2030年台灣半導體用電將逾3成,台灣可說是全球能源剛性需求最強的地方,但太陽光電卻背負「光電滅農」的質疑,目前離岸風電退展已延遲,若光電還撐不起來,未來半導體業恐很辛苦。
台南市政府規劃沙崙健康園區,擬整合基地周圍研發產業,並引進倉儲業、成衣業、紡織業及配合前瞻、能源等重大政策行業為主,但區內原本為台糖平地造林範圍,植有1萬8000餘顆樹木,市府規劃區內保留6900顆,其餘採區外移植,移植計畫並不明確,遭環評專案小組要求補正再審。
雲林縣首場由社區發起的「保安林命名活動」,31日在褒忠鄉參天府前廣場登場,近百名新厝仔社區居民出席,為編號第1816號保安林尋覓1個在地名,最後以褒忠鄉舊名「埔姜崙」與當地社區名「新厝仔」獲得最多支持,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將再訪談地方耆老後,對外公布正式名稱。
台灣擁有豐富的鳥類資源,為使國人透過鳥類欣賞進而提升保育意識,中華郵政公司以紅隼、松雀鷹、花澤鵟及林鵰4種保育鳥類猛禽為主題,訂於8月28日發行「保育鳥類郵票(113年版)」1套4枚,郵票面值分別為6元、8元、12元及28元。
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環團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指出,台灣原生小米過去15年來,產量、耕地面積皆暴跌,縮水8成,其中屏東縣最嚴重,年產量下滑逾30萬公斤、耕地面積也減少近170萬公頃,憂心傳統原住民文化難以延續,我國糧食穩定、生態多樣性也敲警鐘,呼籲農業部將小米農耕,納入「生態給付方案」,兼顧糧食穩定與生態保護。
宜蘭縣今年在「食力foodNEXT」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中,從農業與環境、教育與文化、健康與營養、食安與衛生中,以地方和中央公開數據進行客觀指標分析,不僅榮獲「食育力五星城市」,還獲得總排行第一名。縣長林姿妙表示,縣府將持續推動食農教育,讓師生吃得安心、家長放心,共同拚出宜蘭好健康、好食育。
雲林縣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接獲鳥友通報,指濁水溪出海口有1隻受傷貓頭鷹落難,經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確認是列為瀕危等級的「草鴞」。
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昨(20日)接獲一名鳥友通報濁水溪出海口有一隻受傷貓頭鷹落難,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確認是列為瀕危等級的「草鴞」。
今年1月17日,屏東鹽埔鄉林姓農民工作時,發現一隻無法飛行的草鴞,立即通報屏東縣政府農業處,並後送至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救治,經過1周照養,將於近期安排野放。屏縣府自2022年開辦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迄今累計有80位農民加入,友善農地面積達68.65公頃,核發獎勵金新臺幣171萬3506元。
金門地區於去年12月28日發現一隻二級保育類的野生短耳鴞因誤觸尚義機場防鳥網遭纏受傷,所幸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救援後恢復狀況良好,在通過野放訓練後經獸醫師評估已達野放標準,18日下午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在多年國小操場野放,重返大自然懷抱。
一隻二級保育類野生短耳鴞於去年12月28日因誤觸金門機場防鳥網掛網受傷,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救援後恢復狀況良好,在通過野放訓練後經獸醫師評估已達野放標準,今(18)日下午在多年國小操場進行野放,傷癒的短耳鴞帶著眾人的祝福重返大自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邀請學校師生進行環境教育宣導,讓生態保育的觀念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