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徐文俊的搜尋結果,共21筆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醫師以「靈性照顧」為題,分享台灣高齡者正面臨「身、心、社、靈」等問題,認為社會應思索的不是如何照顧長者,而是如何服務他們,令其在晚年時仍能活出尊嚴與價值。
隨著人口老化加速,失智症已成為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長期關注樂齡健康議題,於昨(18)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銀髮失智照護講座」,邀請業界權威人士深入剖析,包含失智症警訊與應對、樂齡生活模式、飲食建議等,給予豐富衛教資訊,現場冠蓋雲集,台下民眾反饋正面。
超高齡社會來臨,國內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若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等10大警訊,就應盡早就醫評估,把握黃金期治療。專家提醒民眾,平時要增加社交互動,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
全台約35萬人失智,其中6成為阿茲海默症,隨著新藥出現,部分患者迎來治療轉機。醫師指出,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成輕度阿茲海默症,平均僅需3至5年,此時期是黃金期,應儘速就醫確診、搭配適當治療,日常透過增加社交互動等14種方式,有助預防或延遲45%失智個案發生。
台灣失智人口逐年攀升,目前已超過35萬人。失智者家屬周女士照顧先生長達20年,從唱歌、打桌球、參加團體課,參與各式活動幫先生延緩退化,自己也持續發展插花專長,更重返校園學習。周女士回想,剛開始很難接受先生的病況,但還是挺過來了,「一路走來覺得沒有失去什麼,反而獲得更多!」
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沒有因為醫療進步而減少死亡人數,反而因為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嚴重,預估到2040年將成為全球前三大死因之一,將是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課題。藝人林葉亭分享爸爸失智7年來的心路歷程,家人們從沮喪到接受,再轉念成感恩的心情,共度了全家人關係最緊密的時光。
由謝震武律師主持的高點綜合台《震震有詞》,近日錄製主題「大腦退化記憶悄悄消失!失智情緒起伏大讓人難招架!」。林葉亭聊及父親因失智走失不幸過世,她表示來上節目分享全是在天上的爸爸給她的任務;此外,節目也邀請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神經內科醫師徐文俊,資深護理師侯怡岑及雷丘律師共同參與,期望透過節目中分享,協助觀眾了解如何陪伴失智症患者,並關注照顧者的情緒與心境。
《就業服務法》修正案今年三讀,80歲以上長輩免巴氏量表就能申請外籍看護,勞動部擔憂衝擊重症家庭,擬花半年時間準備。過去曾有家屬因申請巴氏量表未果,對醫師暴力相向,不過,醫界人士認為,不宜為單一個案,就乾脆不評估。現行外籍移工不足,萬一有需要的人申請不到,恐會衍生更多醫療暴力,且80歲以上不一定都失能,為避免重症者得不到資源,可研擬讓有疾病者取得優先權。
今年起,衛福部強化實施失智分流制度,免費的失智據點僅提供極輕度、輕度失智症患者使用,中重度失智者須轉到長照機構,或自費留在原據點。民間團體憂心,雖長照體系人力、設備更為專業,但實務上,許多家屬常面臨個案不願意轉換環境,或是日照中心常因人力不足或額滿拒收,建議不應以嚴重程度強制分流,而是以個案需求為優先,否則轉銜機制難以執行。
我國輕度失智症患者約19萬人,全台共有545個失智據點,僅能服務1.1萬多人,量能不足;日照中心使用率7成5,還可再提高服務量能。衛福部20日表示,今年起強化分流機制,失智據點僅服務輕症者,中重度則轉至日照中心與長照機構等,若6個月內無法順利轉介,中重度患者可待在原據點,但需自費數千至萬元。
衛福部2024年統計,我國65歲以上長者約有35萬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近8%,且將持續上升。失智症綱領將在明年邁入3.0,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指出,政府今年應進行檢討,加強年輕型失智家庭照護、延緩失智、提升照護質量及增加偏鄉資源;長照司表示,衛福部正與民團展開討論,朝社區共生互助方向努力,營造更友善環境。
農曆春節將至,9天連假為家人團聚帶來珍貴時光,然而對失智症家庭來說,這段期間也可能因環境變化、天氣寒冷或節日熱鬧氛圍而增加挑戰。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6項叮嚀和呼籲,幫助家屬更從容地與失智者共享團圓時光。
治療阿茲海默症有新突破!全台有超過36萬人罹患失智症,據透露,食藥署近日審查通過一款阿茲海默症新藥,是首款可望延緩患者退化,直接改善病程的藥。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19日表示,新藥通過對失智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未來將爭取納入健保。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透露,近日我國審查通過1款阿茲海默症新藥,能直接改善病程,延緩阿茲海默症患者約5~7個月的退化病程。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回應,新藥通過對於失智症治療是很大的突破,未來將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我國失智症人口逐漸攀升,目前全台約有36萬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達近8%。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指出,目前長照ABC據點共1萬5千多處,其中失智照護據點共541處,由於我國社區失智照護需求量高,未來會持續加強布建社區據點資源。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的醫療疾病生態,先前研究推測可能加速失智症的進展或診斷,而最新研究顯示,65%的新發認知障礙和新冠肺炎有關。不過國內專家分析,該研究對象多是重症住院病人,因此與認知障礙的關聯較明顯;新冠疫情後,確實觀察到有些人認知功能退步了,但恢復日常後就有機會改善,真正診斷失智症的患者很少。
據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7萬人,2030年將達到50萬人,2040年可能突破70萬人。目前衛福部正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使用者意見,預計明年和各部會協調,擬定「失智症政策綱領3.0」。另衛福部明年起祭出新制,針對中度失智且失能的患者,須轉換至日照中心接受照護,讓更多輕度失智者可進入失智據點。
這本書《從心認識我:由失智家庭學習靈性照顧》( 以下簡稱《從心認識我》)的寫作,經歷了三年,過程一波多折。我的初始心是想要為失智症家庭出版一本報導文學式的書籍(這或許只是第一本)。我總覺得,我們對於失智症不要總是抱著「失智症可怕」、「持續退化帶來的只是頻頻的失望與失落」、「失智者/照顧者可憐」、「失智者難以照顧」等等負面的刻板印象。
國內新冠疫情正值高原期,醫師表示,目前未見到疫情明顯下降,各大醫院病房仍是一床難求,但不論病毒株如何變異,發生長新冠的比率仍維持不變,國外研究發現,感染長新冠後會提高高齡長者失智症風險、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提醒在新疫苗未抵台前的這段空窗期,高齡族群仍應接種疫苗。
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將呈現「海嘯式」倍數成長,衛福部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未來40年內將從35萬人增至85萬人。醫師臨床研究發現,營養不良、體重快速下降都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尤其長期缺乏維生素B12、葉酸容易引發早期失智症,提醒若3個月內體重快速減少5%到10%,就是失智症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