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祭祀坑的搜尋結果,共14筆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以「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互鑒」為主題的2025三星堆論壇,27日在四川德陽開幕。論壇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七項三星堆遺址多學科研究最新成果,進一步明確祭祀坑埋藏年代為商代晚期,首次發布青銅器鑄造中獨特的「芯骨—條形芯撐」技術,為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提供了有力實證。
沉睡8000年,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在近期發掘中,首次發現有多座含木棺的墓葬,把大陸「木質葬具」的出現年代提前了2000年。除顯示賈湖文明已具備古代禮制重要的棺槨制度,也意味喪葬禮俗已在8000年前就形成;且考古專家更在其中一座墓首次發現「一墓五笛」現象,該骨笛經實測後不僅音高準確、音色堅實明亮,也成為世界音樂文明史上的傑出代表。
商代有活人祭祀的習俗,不少戰爭的俘虜被當作「人牲」獻祭,在大陸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還出土了裝有人類頭骨的青銅鍋具,起初考古學家以為只是意外滾落,然而大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殷墟考古隊長唐際根分析後發現,這顆人頭來自一名15歲少女,且極大機率是被刻意放進鍋具中烹煮。
三星堆遺址位於大陸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的鴨子河畔,屬於青銅時代文化遺址,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1100年,出土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神奇文物,其中的青銅大立人像高達2.6公尺,有「東方巨人」的稱號,然而它的真實身分成謎,引發學者爭論,有人猜測是古蜀國的君主,也有人認為是大祭司。
古代帝王陵墓氣勢恢弘,從皇陵選址到修建都是精心規劃,不過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陵墓不僅搬遷過3次,還曾埋在化糞池底下,讓人不勝唏噓。
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近日,大灣區之聲、台海之聲主持人朱朱和來自香港、澳門、台灣的媒體記者前往北京通州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摘取三星堆最耀眼的明星文物,與古人進行跨越4000年的互觀。
近日,《四川文物》2024年第4期刊發了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三號坑和八號坑的發掘簡報。兩坑合計發現超萬件不同類型遺物,進一步揭開了沈睡了三千年的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
商代有活人祭祀的習俗,不少戰爭的俘虜被當作「人牲」獻祭,在大陸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還出土了裝有15歲少女人頭的青銅鍋具,起初考古學家以為只是意外滾落,未料研究分析後發現,人頭竟是被刻意放進鍋具中烹煮。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今天,大陸國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發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聚焦武王墩墓考古新發現,在武王墩墓椁盖板上发现文字近千字。武王墩墓地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現存主墓(一號墓)、墓園、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遺跡
澎湃新聞4日報導,紅極一時陸劇《羋月傳》帶動主角羋太后原鄉楚國、也就是現今湖北一帶追劇歷史熱,大陸官方「湖北文旅」微信公眾號延續熱度,2日發布湖北省內眾多熱門景點清明節假期票價優惠、免票消息。其中提到,荊州市「楚王車馬陣」景區在清明節假期(4月4日-4月6日)推出了楚國王族免費、貴族半價等兩項優惠活動,引來熱議,主管單位表示,這個政策目的是為宣傳和弘揚楚文化,吸引更多遊客,並不存在封建迷信。
龍年到,與龍相關的事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少大陸民眾前往位於遼寧「查海遺址」的龍形堆石打卡合照,據悉這是大陸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尺寸最大的龍形象,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大陸考古學家在陝西省寶雞市發現祭祀遺址「密畤(音同志)」,時間可追溯至秦漢時期,使用長達600多年,總面積達23萬平方公尺,共發現祭祀遺跡1400多座,近日發表研究成果,有助於了解先秦至西漢祭天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