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低GI的搜寻结果,共104笔
不少人喜欢百香果酸甜的口感。营养师高敏敏表示,百香果不只是好吃,还含有类黄酮、钾与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有助于降低血压、稳定血糖与保护眼睛等作用,虽然小小一颗,却是「营养浓缩包」,但要提醒糖尿病、肾臟病患者,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影响病情。
近年「吃粗粮更健康」的观念盛行,玉米、燕麦等成为餐桌新宠,《搜狐网》健康专栏指出,虽然粗粮富含纤维与营养,有助控制血糖、促进消化,但若摄取过量,反而可能伤胃、引发胀气与消化不良。专家提醒,以下4种常见粗粮看似养生,其实暗藏损害胃部的风险。
国健署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显示,18岁以上台湾成年人中,有4分之1处于糖尿病前期,再加上过重、肥胖率达半数以上,控醣早已不是糖友、银髮族专利。营养师指出,控醣最忌讳的就是过度压抑饮食,这会导致心理压力与营养失衡,很难长期维持,只要把握3大原则,选对食物,也能大大降低身体负担。
连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鱼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结束后,靠「断食」急救。医师表示,大餐过后断食,确实能帮助身体恢復代谢平衡,但绝不能在进食时大吃大喝,否则血糖会像云霄飞车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减越胖。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课题。营养师薛晓晶分享有一位55岁男糖尿病患,因听到糖尿病会短命,到门诊寻求协助,在指导下,男子落实1212间歇性断食与天天运动,3个月后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从220降到100以下,一扫初次谘询时,忧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惧。
中秋烤肉已成为国人最爱的佳节活动,但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潜藏健康隐忧。营养师提醒,烧烤以红肉、加工品、甲壳类海鲜为主,不仅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更可能提高大肠癌风险,建议民眾在大快朵颐后补充高营养密度的水果,协助消化并维持肠道健康。
提到淀粉,不少人都会马上想到会发胖、血糖高,不过医师李思贤指出,其实不是所有淀粉都一样,他特别推荐黑米,因其膳食纤维含量高、消化速度慢,饱足感能更持久,血糖也更稳定。此外,黑米因富含花青素,能对抗发炎、保护心血管,抗氧化力甚至超过蓝莓,是一种能延缓老化、改善代谢的健康食材。
很多人爱吃麵,却又担心血糖或体重飙。妇产科医师邱筱宸表示,各种麵条口感不同,营养也不一样,如果有控制血糖、减重考量,可优先选择蒟蒻麵、豆腐麵,升糖指数与热量都比白麵低,但要搭配蛋白质与蔬菜,以兼顾营养均衡。
很多人常觉得自己喝水都胖,朋友大吃大喝却没事,对此,营养师薛晓晶表示,问题可能是出在长期错误的饮食方式,让身体代谢变慢,建议可以採吃足量蛋白质、进行阻力运动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3种方式,来提高身体代谢能力,更能有效燃脂与不復胖。
错误的养生,反而不利身体健康。中医师李宜静指出,一名女子年轻时就开始养生饮食,不吃红肉、甜点,生活也很规律,但20年过去,不到60岁的她,看起来却像70、80岁,原因就出在长期低油、低蛋白饮食,掏空了她的肌肉与体力,在经过吃够蛋白质、好油脂、运动等6方式调整,3个月后就出现转变。
暑假进入尾声,家长忙着准备开学用品的同时,也别忘了调整孩子的作息与饮食习惯!有研究显示,儿童若每日平均睡眠时间减少约48分钟,摄取的热量会增加约62大卡,睡得少,垃圾食物吃得更多。专家提醒,若这些习惯延续到开学,不仅影响专注力与情绪表现,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代谢异常。
面对开学前夕,孩子还是没办法收心吗?研究显示,若儿童少睡48 分钟,摄取热量将增加62 大卡;倘若晚睡习惯带到开学,不仅影响专注力与情绪表现,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与代谢异常。
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摄取量不足,医师指出,许多民眾「怕甜」影响血糖而不吃水果,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取不足,反而增加糖尿病风险。每天摄取200克水果,能降低36%糖尿病风险,建议选择如奇异果、番茄等「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低GI」水果。
吃水果也能预防糖尿病!民眾常「怕甜」影响血糖控制而不吃水果,全台逾8成民眾每日水果摄取量不足,恐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指出,甜度不等于升糖指数,每天摄取200克(2份)水果,反而能降低36%糖尿病发生风险,建议选择奇异果等「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低GI」水果。
好不容易运动完,如果吃错食物,辛苦全白费了!营养师临床观察,许多民眾虽然有固定运动习惯,但体重却迟迟不见下降反而上升,其实是吃错食物,若饮食没有控制好,燃脂效果恐怕直接归零。建议运动后30分钟内,最好补高GI食物和蛋白质。
减肥除了运动,饮食控制更是重要环节。从临床上观察发现,许多人虽有固定运动习惯,但体重仍迟迟无法下降,甚至反而上升,这可能是「吃错」食物惹的祸;有研究指出,运动后更渴望高热量、高盐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因此,运动前后的能量补充、补对高 GI及蛋白质成为关键。
很多减重者都有运动后特别饿的经验,营养师张宜婷表示,这不是错觉,研究发现,人在运动后容易想吃高热量、高盐的食物,饿过头反变暴食,让努力运动变白费,就要吃对食物,包括运动前先吃香蕉加半杯豆浆,运动后吃高钾与蛋白质,例如奇异果、少许鸡胸肉等,都有助于减少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
高GI食物若频繁摄取,会导致血糖快速飙升,加重肝臟代谢负担。医师刘博仁指出,水果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脂肪,造成脂肪肝、胰岛素阻抗,一天最多吃2至3份即可,也不要在空腹时与饭后立即吃,避免血糖起伏过大,尤其是香蕉、葡萄、凤梨、哈密瓜、芒果等高GI水果,频率与份量务必要留意。
洞察愈来愈多Z世代族群为健身、减重,或增肌、减脂「美化身材线条」,而开始热中追求蛋白饮或相关代餐产品,甚至更有人害怕自己没有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影响健康,产生「蛋白质焦虑」。为此,米其林绿星蔬食餐饮连锁品牌小小树食,以及连锁早餐品牌Q Burger、麦味登,还有积极布局餐食市场的路易莎咖啡,分别与植物蛋白、乳清蛋白品牌,或是营养师合作,推出高蛋白或高纤、低卡餐食,提供市场不同选择。
减重是许多人的目标。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空腹运动、运动完不补碳水、只做有氧运动,是减重最常见的三大迷思,这会加速肌肉流失速度,拖慢代谢效率,正确作法是吃多少碳水,就搭配多少运动,运动前可吃少量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运动后也可吃少许高碳水食物,像白饭、蜂蜜水,且每周做2到3次阻力训练,让增肌减脂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