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共病的搜寻结果,共156笔
卫生福利部今(11)日举办第12届优良暨资深典范医师颁奖典礼,其中卫生福利部臺北医院有「优良医师奖」的门诊主任暨骨科医师杨士贤、「新人奖」的失智症中心主任暨神经内科医师吴俊毅,以及再度荣获「臺湾e院医疗谘询服务奖-绩优个人奖」的妇产科医师曹国桃,3位医生透过实体照护与线上谘询双轨并进的服务获奖,备受外界肯定。
乾癣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除了皮肤、关节、指甲等处会出现红斑、脱屑等病灶外,也常伴随着肥胖问题,影响其他身体器官如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种共病症,患者有时会「越看越多科」,请假次数多,工作难免受影响。
肺阻塞或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长年位居台湾十大死因之一,在民国113年,死亡人数已超过6000人。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4日发布一项针对1240名肺阻塞者的调查报告。这些患者中,高达61%都有心血管共病,提醒患者戒菸,远离致命风险。
台湾糖尿病人口突破250万人,每年持续攀升,其中高达8成患者同时合併过重、肥胖问题,形成「糖胖症」,心血管疾病、肾臟病风险增加,死亡风险更提升逾2倍。医师指出,糖尿病防治观念应从控制肥胖做起,然而仅不到3成患者执行体重管理,呼吁患者定期主动量体重、追踪血糖。
提物品、开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都少不了手部握力的帮助,近年来「握力」成为评估身体功能与健康状态的重要观察指标。董氏基金会引述一篇今年3月发表于《老化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指出,忧郁症、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症、骨关节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动困难,都与握力衰弱有关。
因应秋冬传染病高峰期即将来临,卫生福利部丰原医院自11月1日起,将启动第二波公费流感与新冠疫苗接种服务,提醒民眾接种疫苗。
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忧郁症成为隐形流行病。根据统计,台湾每年约有40万人以上因忧郁症就医。而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復原期长的困境,也让许多患者陷入无力循环。今年9月,美国FDA正式通过「加速型深层经颅磁刺激治疗」用于重度忧郁症,治疗6周后,8成患者的症状可获改善。
乾癣和乾癣性关节炎是慢性但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虽现已有新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皮肤病灶型态相当多变化,有的患者罹病到确诊时间漫长,更常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相互牵连,形成「骨牌效应」让病况加重,让患者在生活工作、心理甚至经济上都易受挫。
超高龄社会将来临,不少长者有骨质疏松症,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并以髋部骨折发生率50%最高,导致长期卧床、失能,一年内死亡率更高达2成。健保署今年放宽骨松药物给付,首度纳入未发生骨折的高风险族群,并扩大手腕、上臂骨折给付,有助提早预防骨松性骨折。
脑中风是国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根据统计,台湾每年近5万人罹患脑中风,但仅不到1成能在「黄金4.5小时」内接受有效治疗。台湾脑中风学会理事长陈龙指出,中风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约5成患者在中风半年后无法自行如厕、行走或洗澡,2成需长期卧床,拖垮整个家庭照护系统。
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发现,在极端气候影响下,过高、过低气温会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发病及死亡风险,尤其极端高温环境下,女性患者更成了高风险群。
心血管疾病超过15年高居国人第2大死因,平均每23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臟衰竭不仅发作时间难以预测,更会导致患者频繁出入医院,对心臟科而言,几乎像癌症,每次恶化、住院都会使心臟功能下降,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专家提醒,出现「喘、下肢水肿、疲累」,别当小毛病,应及早介入,避免错失治疗时机。
55岁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合併肾功能异常,体重曾高达120公斤,7年前出现手麻、背痛、胸痛、吸不到气症状,确诊急性心肌梗塞,紧急开刀装了2支心臟支架救命。不料,去年底又出现类似症状,半夜喘不过气送急诊,二度确诊心肌梗塞,装上第3支支架并进行气球扩张术,才从鬼门关前救了回来。
「面对每个病人,都像第一次上场」。国泰医院皮肤科暨医学美容中心主治医师罗阳,专长照顾乾癣、异位性皮肤炎以及圆秃3大免疫皮肤疾病患者,每周几乎6天都在医院,平时除了看诊、手术、医学美容治疗,也兼顾院内研究与学校教学,在临床、研究及教学领域都拿出最佳表现,带给病人最好的帮助。
振兴医院自2010年第一间复合式手术室建成后,更于2013年完成首例「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振兴医院副院长殷伟贤表示,导管装瓣膜这项技术,近20年才出现,2002年法国完成全球首例,震惊全球心臟医学界,魏峥院长赴美交流时,敏锐察觉这是值得发展的领域,积极引进并开创,至今已完成1300多例,领先全台,且不断改良创新,致力带给病人更安全、有效率的手术,获得国际高度肯定。
台中35岁庄小姐因车祸住院时,体重暴增20公斤,她求助医院「个人化减重课程」,透过每周1次的瘦瘦针(GLP-1 肠泌素)治疗,并搭配生活型态调整,仅半年减重29公斤,不仅走路不再气喘吁吁,连慢性病药物剂量也随之下降。长安医院医师彭馨仪提醒,近期瘦瘦针风行,民眾切勿自行购买来源不明药物。
台湾流感「全年化」!台大医师指出,现在连夏天都会有流感重症、死亡病例,因此台湾感染症医学会、家庭医学会最新疫苗指引均建议,全民每年都应接种1次流感疫苗;接种政策则建议政府参考欧美,採「分龄分型」,65岁以上长者,接种保护力更好的免疫加强型佐剂疫苗,更能预防重症和死亡。
近期有名病患家属在网路上抱怨,称70多岁病人因伤口感染送急诊打抗生素,之后转为住院治疗,但主治医师却是肠胃消化科,质疑是否算是医疗疏失。对此,超级白急诊医师认为,院内的急诊医师可能就是看病人年纪大,不希望让他在急诊等太久,才帮他排容易有病床科别的轮值医师,不料对病人太好,反而被反咬一口。
一位61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年初因肺炎住院,治疗后病况稍有起色,原以为即将出院,没想到患者突发呼吸急促、胸闷,X光显示右下肺再度出现严重感染,确诊为流感,追查发现感染源疑似是来探病的家人。医师指出,三分之一的流感传播发生在家庭,当病毒在家庭内部快速传播,幼童与长者往往成为最脆弱破口。
台湾迈入超高龄社会,一场流感,可能导致整个家庭陷入照护与医疗压力的风暴。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携手柔道国手杨勇纬、人气角色丑白兔,化身「流感守护者」,共同呼吁民眾应再出现发烧、喉咙痛、鼻炎等轻症期积极治疗,避免引发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