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潘羽姗)由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应用化学系傅在峰教授、曾惠芬副教授与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蔡玉真副教授等人所组成跨校的解密果蝇行为的研究团队,发现雄蝇间具有明显的同性求偶行为,并证明果蝇具有明显的夜间睡眠障碍和过度活动的行为反应,是自然万物中苦于失眠的「过动儿」。利用果蝇模式生物一窥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紧密维繫复杂的求偶行为反应,登上Nature系列顶级期刊,研究成果卓着。
两校今(8/29) 日在台大校友会馆举办研究成果发表会,包括暨大主任秘书曾永平、研发长陈皆儒;东海大学林惠真研发长、蔡玉真副教授等人皆出席与会。在国科会(原科技部)计画、台中荣总与暨南大学研究合作计画(即荣暨计画)的经费支持,及暨南大学前瞻性高科技研究中心贵重仪器的支持下,让研究成果得以发光。
研究计划的灵魂人物除暨大教授傅在峰与副教授曾惠芬外,也包括东海副教授蔡玉真、长庚大学教授吴嘉霖、台中荣民总医院精神部医师林志坚、卫福部草屯疗养院院长蓝祚鸿以及中央研究院温荣崑博士等所人共组的团队。该论文第一作者有三位:暨大应化系博士后研究员陈秀玲、暨大应化系博士生刘柏廷,以及长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旺宝,三位皆来自台湾高教本土所培育的研究学者团队。
从果蝇的行为所着手的研究,始于六年前东海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蔡玉真发现一基因转殖品系的果蝇,具有明显的夜间睡眠障碍与过度活动的行为反应,更意外地观察到该转殖品系雄蝇间具有明显的同性间求偶行为。蔡玉真博士立刻找上研究专长为神经网络与行为科学的暨大应用化学系教授傅在峰教授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又邀揽具有生化分析专长的暨大应用化学系副教授曾惠芬加入此研究,成功建立了跨校级且具备不同研究专业领域的合作团队,加速开展此重要的科学研究。
此次跃上国际期刊的研究发现,为在雄果蝇大脑内参与胰岛素生成的细胞簇(insulin producing cells; IPCs)中,若其中的wide awake (又称wake)基因缺失,将使类胰岛素神经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嗅觉感觉神经元对雄性特异之性费洛蒙11-cis-vaccenyl acetate (cVA)的感受力显着降低,最终发生雄果蝇同性间求偶的行为。
暨大应用化学系教授傅在峰表示,单一基因wake在神经分泌细胞主导一系列长距离且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活动,影响着复杂的动物行为。透过基因操作能操控这些生理反应,希望能针对植病昆虫的生理调节,在防治病媒蚊虫上的应用,从wake作为重要角色切入,针对这个基因做控制,基因控制对于昆虫是否会造成干扰?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探讨,提供最新的病媒昆虫防治策略。
东海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蔡玉真表示,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研究机构基本上就是创造知识为主,大学除了创造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教育学生。在研究计划中,除了博士班学生以外,还有很多硕士班,甚至是很多大学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她觉得非常的有意义,对于学生未来的启发非常大的。研究方面是以幸运、努力、合作才达成的,幸运的部分是找到这个有趣的求偶行为的果蝇,以及找到这么优秀的研究团队。努力是指经过那么多年,从遗传学、神经科学到生物化学的部分结合,然后才完成这个研究。
论文第一作者之一暨大应化系博士生刘柏廷表示,当时看到果蝇同性求偶的行为,不知道这个故事,一路走下来会变得那么「精彩」,会有这么多的果蝇内分泌的一些讯号有参与在里面,最后很感谢李旺宝博士,帮我们验证了这个基因实际上在果蝇的嗅觉感觉神经里面是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功能的缺失会导致果蝇的求偶行为会有一些异常。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