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最早的居民从哪里来?

是谁创造了日本语?

「武士道」到底是什么?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纵观日本文明古今流脉,彻底理解一衣带水的邻邦

从独特维度详尽讲述日本文明

摆脱歷史事件的陈旧观念:深度剖析二千年日本文明史的关键时刻:江户锁国、明治维新、广岛核爆、泡沫经济破灭等,日本文明的命运究竟由何主导?

打破歷史人物的教条理解:深入解读百位影响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人物:「终结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开启变革」的明治天皇、「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等,真实的他们远比教科书所述丰富得多。

以日本文明的歷史沿革为纵轴,解读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到底是个怎样的民族。本书具有纵深和广度,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引领读者以轻松阅读的方式,真正理解日本从何而来?

【精彩书摘】

奈良或奈良西南部的大阪一带,至今还留存着好几处巨大的古坟或古坟旧迹。这些古坟面积很大, 有上千或几千平方公尺, 大多呈现出前方后圆或上圆下方的形态,并往往形成多个古坟集聚的古坟群,根据部分的考古研究,这些巨大的古坟大约是西元三~七世纪的时候修建,关于这些古坟,几乎没有相关的文字文献保留下来。后来管理皇室事务的宫内省说,这些都是歷代天皇的坟墓,不可随意挖掘。日本歷史分期上,把弥生时代之后的几百年称为「古坟时代」。留存到今天的日本歷史第一部着作《古事记》(七一二年)以及《日本书纪》(七二〇年)上说,西元前六六〇年(中国春秋时代),诞生了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这些真的是天皇的坟墓吗? 日本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有天皇呢? 根据今天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得出的结论是:七世纪末,日本才首次出现了天皇的称谓,日本的国名也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也就是说,七世纪末,世界上才真正有了名叫日本的国家,日本人的国君叫天皇。以前的列岛只有「倭国」的国王,或者大和朝廷。

那么,《日本书纪》等怎么会说距今二千六百多年前就有天皇呢? 而且一代接着一代,万世一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前所述, 西元前三百年前后(中国战国末期和秦帝国时代), 东亚大陆的稻作文明刚刚传入列岛,如果真有神武天皇,那时农耕文明还没有开始,当然也不可能形成有规模的大型村落,更没有像样的部落,应该不会有部落国家(更不会有王权国家),这样的歷史杜撰是那个时代日本人的自娱自乐。日本留存到今天最早有文字的文献,就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七二〇年时记录西元前六六〇年的事情,时间相隔约一千四百年,如果没有确凿的文献记录和考古成果(那时自然没有考古学),只能凭藉口口相传和神话传说。

中国的文献倒是比较注意对周边国家的记录, 特别是汉代以后, 大一统的王朝确立,定期会有些周边小国来朝贡,于是有了国际交流的记录。中国对列岛的记载,非常明确的是《后汉书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中有一段比较可靠的记载:「建武中元二年(西元五七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刘秀)赐以印绶。」之所以说这段文献比较可靠,一七八四年在今福冈县志贺岛上挖掘出这颗金印,金印上的文字是「汉委(倭)奴国王印」。所谓「倭国」的名称也是从这里来的。据今歷史学家的研究,那时的列岛上还没有出现一个统一列岛的政权,列岛上同时有大大小小不少个部落政权,向光武帝刘秀朝贡的应该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实力的部落政权。

另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 三世纪时,列岛上出现的几个小国中, 有个名叫邪马臺的国家算是个大国,由名为卑弥呼的女王统治,二三九年(魏景初三年),卑弥呼派了名曰难升米的大夫做为使者,来到此前由汉设置在半岛上的带方郡,表示想向魏国的魏明帝进行奉献,带方郡太守刘夏便将难升米送到都城洛阳。同年十二月,魏明帝下诏,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授予金印紫绶,封了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还赐予卑弥呼一百枚铜镜。翌年(二四〇年),带方郡太守派了建中校尉梯儁将魏明帝的诏书和印绶带到倭国。后来标有「景初三年」等字样的铜镜分别在大阪和京都被挖掘出来,说明这段歷史是真实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时代,与列岛的交往比较密切,《宋书‧夷蛮传》记录倭五王遣使来朝贡的歷史,分别赐予「安东将军倭国王」等封号,说明卑弥呼以后,日本出现了比较强大的国家,现在一般认为是大和政权或说大和朝廷的早期形态。总之,五世纪时,列岛上确实形成了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

不过, 或许是中国局势动盪, 五〇二年起, 列岛与中国之间中断了一百余年的官方交往, 这一时期的列岛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倒是日本本国的史书, 特别是《日本书纪》,开始对这段歷史有了相对较详实的记载。透过这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大致可以了解, 这一时期在今奈良一带, 有个叫「大和」的王朝逐渐取得对列岛大部分地区(不包含今北海道和冲绳)的统治,其统治集团一般认为就是后来的天皇家族(还没有出现天皇这一名称)。六世纪末,列岛上诞生了称为圣德太子的人,日本史书上称他为「厩户皇子」,不过,那时没有天皇称号,只能称王子而不是皇子,后来他的叔母推古女王(日本史书称女皇)掌握了政权,推举他为太子,由他摄政。据说他学问很好,通晓儒学和佛学, 在上层推行宪法十七条和冠位十二阶, 核心就是儒家「德、仁、礼、信、义、智」的思想。

据《日本书纪》记载,六〇七年,圣德太子派遣以小野妹子担任正使的使者团去长安,带了一份致隋炀帝的国书,国书上说:「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他没说自己的国名叫什么(日出处),也没说国君的头衔是皇帝还是国王(天子)。不过从中可看出,他已经不接受以前赐封的倭国国王或安东大将军这类称呼了。隋炀帝虽然不开心,还是在第二年吩咐官员裴世清随小野妹子一起到列岛去。列岛后来又两次派使者过来,就是所谓的遣隋使。二〇〇七年,日本为了纪念遣隋活动一千四百周年,由大阪府出面,举办二十一世纪遣隋使和还礼使活动,邀请西安和上海两地的青年人和媒体记者去日本访问,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我做为访日团顾问一起参加,还穿上当年的唐装,在奈良的河面上放流纸船和孔明灯。大阪市南部还保留圣德太子和小野妹子的坟墓。

六四五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是一次宫廷政变,从此,模仿唐的文化、採用唐的法律政治的大和朝廷彻底确立了。六七三年,后被称为天武天皇的人即位掌权。日本歷史学家认为正式的天皇称号从这个人开始,在此之前所有文字记录(包括铜器铭文、刻写文字、木简等)中,从没出现过「天皇」这两个字,一般是称「王」,目前所能看到「天皇」两个字第一次正式登场是六八九年实施的《飞鸟净御原令》,而最初的天皇指的就是天武天皇。严格来说,天武天皇及以后的日本国君才可称为天皇。

同时, 正式出现了「日本」的国名。如果没有对外交往, 国名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它是针对他者才需要使用的。之所以使用「日本」为国名有各种说法。根据《古事记》记述,天皇家族的皇祖神是日照大神,就是太阳神,太阳神的子孙所在的地方就是日边,因而称为日本。同样,天皇的称谓也和太阳有关。中国的道教体系中,与玉皇大帝等相对应的也有一个天皇大帝,但似乎与太阳没有关系,主要是象徵北极星的天神。日本的天皇这一称谓,很有可能受天皇大帝这一名称的影响,但它的内涵却表示他是个降临在人世的天神,或说是一个人格神,与列岛早期的创世神话搅合在一起。

据文献记载,列岛第一次对外正式使用日本国号,是七〇二年派遣使者到长安时,向当时主掌朝政的武则天禀报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东夷》记载:「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从《新唐书》开始,就专门设置了︿日本传﹀,以后中国官方史书上就改称列岛为日本了。不过,开始时日本一直没有向中国说清楚他们的国君叫天皇,因为当时以朝贡体制为主体的东亚国际秩序中,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可以称皇帝,其他只能称王或国王,如果日本公然宣称君主叫天皇,显然是挑战中国皇帝的权威了,因此对外还是不敢公开用天皇,以后在写给朝鲜和蒙古的官方文书中,落款还是日本国王。可以说,近代之前,天皇的称谓主要局限在列岛的范围内。

(本文摘自《被隐藏的日本史:从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徐静波

出生于上海。

復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

出版着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復归》(復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上海?日本人社??????1870-1945》(合着,东京岩波书店2014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困惑与感应: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图像1918-1945》(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20年)等十一种,译着《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魔都》等十六种,编着《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日本歷史与文化研究》等十二种。

曾在日本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担任招聘教授。

《被隐藏的日本史:从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时报出版
《被隐藏的日本史:从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时报出版
#列岛 #天皇 #日本 #记载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