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普选运动如火如荼,但台湾学生跟着高喊「今日香港即是明日台湾」,却让人难以理解。
首先,香港基本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立的法。也就是说,它与澳门一样,都是依据这个「法统」,去制订两个特区的基本法。就「法统」来看,无论称之为「一国两制」,或「高度自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区法令与之抵触者无效。
但台湾不同。台湾有一个中华民国宪法,自成一个「法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位阶相同。因此两岸之争,最关键者,是在国共内战后形成的两个「宪法」之争。如果无法解决「法统」的衝突,两岸势难有解决之日。十几年前,《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曾提出「中华邦联」,即是想解决法统之争,以邦联取代当时「一国两制」与「一国两府」的思维限制。
其次,台湾主体性的建立,也大大不同于香港。
1950年代,台湾依赖美援,意识形态极端反共,流亡怀乡、反共文学是当时主流。195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逃避反共文学的僵化与教条,文学上开始了现代主义运动,《创世纪》、《蓝星》、《现代诗》相继出现;绘画上则有「五月画会」的出现。思想上则是《文星》杂志开始批判传统,标榜走向「全盘西化」。文学上则是《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可说是以西方现代主义的虚无与荒诞,来反抗保守僵化的反共教条,以突破戒严独裁的封锁。1960年代的西化,一时蔚为风潮。那是反抗独裁统治,也是自由民主的先声。
1970年代人们开始扬弃虚矫空洞的反共抗俄口号,扬弃虚无梦呓的西化语言,回归本土文化,重新凝视现实,回到自身所在的土地与生活,而有了现代诗论战与乡土文学论战。此时也正是留学生开始回国的时代,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要跳自己的民族之舞;李双泽在淡江教书,喊出要唱自己的土地之歌,开始创作出《美丽岛》;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吴晟等小说家、诗人,以表现台湾本土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让文学回到生活的土地。这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也是台湾本土文化的回归。歷经这个阶段,台湾的文化才有了本土的深厚根基。
1980年代,是台湾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公民社会的成长时刻。
党外杂志突破了戒严下的政治禁忌,以地下发行的方式,打破媒体垄断;党外政团以群眾运动,要求国会全面改选,实现宪政承诺;各种社会运动,包括:消费者.环保、劳工、农民、学生、妇女、原住民运动等等,相继出现,它代表着过去被威权体制所压抑的社会力,在成长起来之后,要讨回它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它代表着公民社会的逐步成长与成熟。蒋经国在晚年宣告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两岸探亲,让台湾向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代是台湾政治改革的阶段。终结「动员戡乱时期」,回归民主常态;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直到2000年,台湾首度政权轮替,民主转型;乃至2008年,二度政党轮替,让台湾彻底改变威权政治体制,走上现代化的民主之路。
这整个过程,台湾从艺术思想、文学、歌谣创作、舞蹈、美术、创作理念等的文化启蒙运动,走向198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崛起,最后召唤1990年代的民主转型。这一段歷史,是台湾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了台湾与香港,有根本性的不同。
香港有特殊的文化,有独特的殖民地社会结构,但它缺乏来自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运动,更缺乏政治运动。要言之,现在香港的占中运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群眾要学习,港府也要学习。
台湾不要轻易把自己拿去跟香港比,这实在是不同歷史发展下的两种结构,两个世界。拿着几句口号跟着喊,不只是太牵强,而且太看衰、看小台湾了。(作者为作家)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