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油价节节高涨,北海布兰特原油已升逾85美元,西德州也逾83美元,此外农工原料也续呈上扬,加以美国通膨率连续五个月超过5%,欧元区、台湾物价也迭创新高,不少人担心昔日的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将卷土重来。
第一次停滞性通膨发生在1974~1975年,主因石油价格高涨,第二次发生在1979~1981年,原因也是石油价格高涨,也就是两次石油危机带来了两次停滞通膨。所谓停滞通膨就是消费者物价飙涨,而经济成长率停滞,以1979~1981年而言,美国通膨率连续三年逾10%,经济成长率平均仅1.4%,欧、亚各国情况泰半如此。
一般通膨,政府不会太为难,但停滞性通膨会让政府左右为难,因为如果要抑制通膨,得採取紧缩政策,得升息,但若把政策目标放在经济成长,那就得採扩张政策,得降息,如此岂不左右为难?这个难题也是长期以来各国害怕停滞通膨的原因,1981年台湾为此曾有王、蒋论战,蒋硕杰、王作荣两位学养俱佳的经济学者为了该升息还是降息,在报纸上大打笔战。
所幸,自1970年以来全球只发生这两次停滞性通膨,随后物价稳定,期间虽偶有停滞通膨之说,但终未成真,譬如说2007~2008年这一波,随着原油由2007年初50美元升至年底90美元,次年升破100美元,一度直逼150美元,欧、亚普遍有输入性通膨徵兆,停滞性通膨之说不绝于耳,美国前联准会主席葛林史班示警已看到停滞性通膨的初期徵兆。这一年,美国外有油价飙涨的通膨压力,内有次贷危机的衰退隐忧,究竟该升息或降息,各方看法迥异,美联准会以提振经济为优先,连月降息,惟葛林史班却认为:「联准会一再降息只会干扰金融市场,必以失败告终。」其左右为难,于此可知。
全球于2007~2008年这一波通膨来势汹汹,惟不同于两次石油危机的20%、30%通膨率,期间美、欧、亚通膨率最高也就是4~6%,而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声请破产,全球陷入金融海啸,物价为之狂跌,通膨也就销声匿迹了,这只通膨巨兽终究未变成1974~1981年的停滞性通膨。
何以如此?1973~1974年国际油价不过从3.1美元调升至10.7美元,就引发这么严重的停滞通膨,1979~1981年油价也不过由17美元涨至32美元竟也酿出第二次停滞通膨,何以2007~2008年油价由50美元升逾140美元,如此巨大的涨幅却没有造成停滞通膨?
其原因有二,第一、全球产业结构于1973年至2008年之间已出现重大变化,随着资讯电子业的发展,对于原油的依赖度已大幅减低。第二、这一期间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完成了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谈判,还签署资讯科技协定(ITA),这些成就让自由贸易迈向新里程碑,关税调降,市场开放,通路竞争等自由化作为进入空前的局面。这两个发展平抑了物价,让全球很难再出现昔日的停滞性通膨。
近期由于国际油价、农工原料行情再度飙升,随着通膨率的上扬,各国学者专家又开始担心停滞性通膨,老实讲,这些忧心并非没有道理,譬如说随着美中贸易战,供应链重组将让生产成本提高,抵消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生产的平抑物价效果。又譬如说,随着人口老化,随之而来的人力短缺也可能让工资调涨而推升通膨率。再譬如说,自去年3月美国无限量化宽松(QE)以来已释出近4兆美元,远超过2008~2014年三轮量化宽松2.5兆美元规模,过多的货币在全球市场追逐农工原料、原油终究是灾难,势将推升通膨压力。
然而,究竟是生产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及产业资讯电子化这三股平抑通膨的力量比较大,还是供应链重组、人口老化、量化宽松这些推升通膨的力量比较大?哪些力量是长期必然的趋势?哪些发展仅是短期的政治波折?是市场的力量大或是政治的力量大?这两股力量的消长,如同在通膨这座天平上,两边砝码的变化,光看一边是不行的,必须两边一起看,才能正确的判断。
我们认为,从1974~2008年的歷史经验可以很明确看出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产业资讯科技化及各部门对原油依赖度降低,已然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一平抑通膨的力量必然持续存在,因此要再出现第三次停滞通膨,几乎不可能。虽然供应链重组、人口老化及量化宽松会推升物价,带来通膨压力,然尚不至于让1974~1981年的停滞通膨卷土重来,因为随着市场竞争体系的完备,价格已非由生产者片面决定,石油危机年代生产成本一股脑儿转嫁给消费者而引起的恐慌追涨情况,已不可能再出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呼吁当局未雨绸缪,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如同央行副总裁陈南光日前所言:「通膨预期,说变就变。」如此方可保台湾经济的稳定发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