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各国,常见的打房措施包括交易税(以利差或房价本身为课徵额,且买卖双方皆可能为课徵对象)、持有税、以及房贷限制(包括成数、利率、额度)。然而,单一政策往往很难抑制房价,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民眾对政策的反应及规避速度极快,也因房价政策会同时影响房市供需两造,使价量的移动方向不如政策预期。
其中一个例子是,从2011年至2014年之间实施的特种货物及劳务税(通称奢侈税)。该税对持有一房地产不到一年即出售的卖家课徵售价的15%,另对持有房地产满一年不到两年的卖家课徵售价的10%。此设计与现行的房地合一税制,皆为针对持有期间差别课税的交易税。奢侈税的政策立意在于透过拉长持有时间而降低投机者的购买意愿。然而,政策施行以后,不仅房屋需求减少,供给亦同时减少,这也导致在交易量下滑的同时,价格不一定下降。
透过房屋持有资料可发现,大量卖家在政策实行后会于出售建物前,持有一房屋恰好366天或731天以跨越一年及两年的持有时间门槛。且该现象在政策执行的首月便极为明显,可见台湾的房市交易者对政策十分敏感。这也导致房屋供给减少——政策实行后的首月交易量只有实行前单月交易量的四分之一。
另外,由于建物价格越高按比例课徵下税额越大,该效果对价格越高的物件便越明显,也使得本来已经涨势凶猛的地段,供给减少越严重,亦越难压低交易价格。据统计,若将房屋依卖价划分成五等份,该政策使最便宜的物件下跌了1%,然而最昂贵的标的由于供给减少,价格反而上升了6%。
现行或研议的政策中,除了囤房税及空屋税可望增加房屋供给之外,其他包括各类交易税、房贷成数限制等多为减少房屋投机需求的政策,且如上所述,部分具备「越短期持有税越重」性质的政策,更可能减少供给。因此在实行控制需求(而连带使房屋供给减少)的政策时,也必须同时搭配能够增加供给的政策。若仅使用前者并一味拉高税率,除了无法达到明显压低房价的效果,也可能伤害对房屋具刚性需求的族群。由于供给变少价格上扬,此族群更倾向租屋,而房租因租房需求增加而攀升。
据笔者统计,若以年租金除以房价作为屋主租房的报酬率,该比率在奢侈税实施后由原先的2.3%显着增加至2.8%,增幅约20%。囤房税至今迟迟无法进展的主要考量是租金转嫁的问题,然而在没有囤房税推升供给的情况下,不仅租金依然可能随租房需求升高,亦将削弱需求端政策的打房效果。
综上所述,台湾现行囤房税,除了面对低估税基以及未普及累进税率等争议之外,站在房市供需以及政策性质的观点上,仍有上涨的空间。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